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学梅《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好这篇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走近历史先贤司马光,感悟他身上的美好品质,还能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可是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言文的遣词造句晦涩难懂,对于长时间接触现代文的学生而言,没有文言文的语言环境,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解读的技巧,领会文言文语言文字的特点就成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诵读”是在中国特有审美文化的催化下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一种读书方法,即“念”“熟读”。根据《司马光》一课的
教学实践和诵读法的运用,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
层次。
一、初诵文言文,诵出韵律
初读文言文时,学生读得磕磕绊绊,一些读书能力稍弱的学生是逐字逐字地去读,继续学习的热情更是荡然无存。但是,学习文言文读通是首要任务。教师可以结合古诗教学的实践经验,运用审美视角下的诵读法。一方面,诵读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另一方面,“诵读有利于还原文学场景,将古人之情传达于读者之心”。小学生多感性思维,少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文言文晦涩难懂,而教材选编的《司马光》一文篇幅较短,内容生动有趣,是学生所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正确诵读文言文,掌握文言文诵读的技巧,初步感知课文。
师:读准字音是首要,谁来说说哪些字容易读错。
生:“瓮”读后鼻音,“迸”也读后鼻音。“没”不能读méi,小孩不是没有,而是被淹没了。
师:是的,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一个字有多种意思,读音是根据意思来定的,这就叫音随意定。
师:读准字音还不够,我们还要读通句子。先听老师读,你们仔细听,标出停顿。然后点评一下我的朗读。
生:朗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你们在朗读时也要注意轻重缓急。
生:我注意到了停顿,而且声断气不断。
师:你把我们学习古诗的技巧迁移过来了。
师:哪里需要停顿呢?
生:人物后面需要停顿。
师:没错。再跟老师读一读,品一品古诗的韵味。
(生跟读)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读准难读的字音,再关注特殊的多音字,按照音随意定的方法来确定读音,从范读到逐句带领学生读,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诵读方法时渗透朗读停顿的技巧——声断气不断,读起来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把握音韵。教师可以变换诵读的形式,增强诵读的趣味性,也可以配上音乐感受文言文带来的韵律美。
二、再诵文言文,理解文意
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如果只是通过反复诵读,确实难以掌握,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由“扶”到“放”的策略。在诵读的指引下,巧妙地设置问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以“群儿戏于庭”一句教学为例:
出示:群儿戏于庭(师读)
师:什么意思?
生:一群小孩在庭院中嬉戏。
师:句子里没有庭院,你怎么知道是在庭院里呢?
生:下面的注释有。
师:看来,学习文言文关注注释很重要。那游戏是怎么来的?
生:组词。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在玩?
生:我看到了戏,戏就是做游戏,做游戏就是玩。
师:理解文言文,组词也是好帮手。
由此,总结出理解文言文字词的两种方法——借助书中注释和组词,学生很快就明白,文言文也是有法可依的,如“众皆弃去”这一句:
生:“众”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助他?
生:组词,群众。
生:不对,群众说明还有大人,这里都是小孩。
生:这里的“众”应该是众人。
师:“众”和“群”是近义词,在这里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是,这里的“众”少了掉入水中的儿童和司马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前一句说一个小孩掉进了水里,后面还说了司马光去救他,说明这两个人不在这里面。
师:像这样到前后文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叫作联系上下文。
在教学“足跌没水中”的“足”时,有学生问“足”是什么,其他学生马上说是“脚”,教师可以继续出示金文“足”,学生观察发现“足”的汉字构字就像脚一样。学生在惊叹古人的智慧之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文言文解读方法,在尝试放手的过程中,学生兴致是高涨的,兴趣是不断被激发的。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大意,为更深入地学习打好基础。
三、三诵文言文,诵出情境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通过很少的字便能表达出很深含义的文章,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可是单单去读这几句话,就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所以情境教学在这里的使用尤为关键。设置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品读,读出文言文的内涵和美好。如教学“一儿登瓮”时: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调皮、贪玩。
师:他行动敏捷,调皮贪玩,竟然爬到大水瓮上,牛不牛?
生:挺牛!
师:现在,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小孩,得意地读一读。
学生在学习时是兴奋的,这是一种代入感。调皮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有想爬上高处去探索未知风景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小孩,一个口语化的“牛”字,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趣味。再如,记者采访环节,教师做记者设置三种情境,让学生接受采访,结合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现场采访)司马光,你看到别人跑为什么选择留下?
生: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我不能把朋友给丢下。
师:司马光,你为什么用砸缸的方法呢?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选择吗?
生:这个办法是最好的,如果去喊大人,他就要被淹死了。
师:司马光,你把缸砸了就不怕别人让你赔吗?
生:不怕,他是我朋友,而且生命最重要。
师:这一击,救出同伴;这一击,果断迅速,充满智慧;这一击,鼓足全力,非常勇敢。谁来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司马光
的智慧、勇敢。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司马光乐于助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格。这三个“这一击”,不仅叙述了司马光的伟大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读,感悟文化
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丰富,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短小的文章中可能就包含着古人对人生的思辨。朱光潜认为:“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是主观的。”对学生来说,文言文的熏陶,可以让他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考与智慧。《司马光》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编者意在让学生通过这篇文言文感受人物品质,读懂文言文的同时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最终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从而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所以教师可以设置以下环节:
师:文言文小故事读完了,发挥想象,谁来加上动作、表情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真精彩,把掌声送给他。
师:文言文的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读起来有趣,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这时,不少学生对司马光产生了好奇,教师相机拓展《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的故事,古今对比进一步印证了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让学生对司马光这个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言文特点,让难懂的语句变简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爱上文言文。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