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习作支架激活习作思维

作者: 卢金芳

因为文体的不同,习作教学往往有着不同的方法,体现在用语修辞、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习作也是学习中较难的一个板块。对于学生而言,习作的难点不仅在于按要求完成一篇习作,更在于每写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不同的提高和收获。支架教学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能够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在学生现有的习作水平和习作教学目标之间搭建起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不仅便于学生理解习作要求,掌握习作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搭建情境支架,沉浸体验

在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帮助学生在习作中搭建情境支架,再现贴近他们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感,产生情感反应,从而能够活跃思维,产生创作的激情。

以四年级下册“游 _______”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搭建情境支架,引导学生走进习作世界。这篇习作是一篇游记习作,到某地游玩对学生而言并不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一些。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情境,帮助学生回忆到某地游玩的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如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游玩时拍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我是小导游”的活动。听完学生的介绍,教师可以让大家举手提问,问一些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在问答的过程中,帮助“小导游”回忆游玩时的画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习作的思路。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旅游的经历,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习作素材。如教师通过播放一些旅游视频、纪录片等,让学生了解一些有特色的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到游玩的快乐,也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感受的文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某一处场景,如校园、公园等,播放一些图片、视频,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学生从生活入手,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习作。

在习作教学中,尤其是在体裁特别的习作教学中,情境支架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它能联通学生真实的体验感,让学生的习作不再空洞,从而写出内容丰富、充满了真情实感的习作。

二、搭建图文支架,思维可视

对于习作而言,学生有清晰的思路,才能让文章的结构、层次更清楚,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具有逻辑性。而图文支架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方法之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清楚可视,表达得更加言之有序,让习作整体的谋篇布局更加合理。

“游          ”是一篇游记,游记习作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要求。有学生在写游记时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但内容杂乱无章,而且会遗漏掉很多精彩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搭建图文支架,帮助学生整理思绪。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游览图,标注好游览的路线、经过的景点或景物。学生在绘制游览图的过程中,不仅是记忆的重现,也是对习作素材的整理。同时,学生会选择印象深刻的地方标注出来,这也就是在习作中要重点介绍的内容,行文内容更加详略得当。在学生绘制游览图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指导。如给学生规定好绘制路线的方向,让学生能根据方向的变化来绘图,其实也就是按方位来习作。再如让学生对绘制的景点标注名称,简要地描绘特点,让游览图更加丰富。学生绘制好游览图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展示,并根据绘制的游览图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文章的思路,也强化了语言表达,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基础。

教师为学生搭建好图文支架,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在绘图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梳理清楚了行文思路,避免了习作教学的枯燥感,让学生在感受乐趣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习作的整理与构思。

三、搭建范例支架,模仿迁移

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习作也不例外,模仿借鉴是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教师针对一篇优秀的范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给学生带来启发,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游          ”这篇习作所在单元提供了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例文都是写景文,符合单元习作的要求,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两篇例文的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理清游览顺序与地点,突出了本次游记习作的重点要求。教师要充分运用习作范例,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习作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习作阅读的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主阅读两篇范文,再进行讨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两篇例文的旁批,明白习作的重点。除了书上提供的范文,教师也可以自己写“下水文”给学生做示范。与其他例文相比,教师的“下水文”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便于学生直接模仿。“下水文”的思维与语言更贴近学生,高度也离学生更近,给学生的示范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基于教学目标所写的“下水文”,更贴合习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引导性更强。

可见,教师要重视习作教学中的范例支架,这是学生模仿的依据,是学生“伸手可够”的学习目标。运用好范例支架,便能在习作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教学的尺度,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踏入习作的世界。

四、搭建问题支架,推动习作

常言道,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对于习作也是如此。问题支架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是开阔学生思维的法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思索中形成创作的思路,更加凸显出习作学习的主体性。恰当的问题引导也能让学生提高创作的效率,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如刚开始看到“游      ”这篇习作的题目时,学生感觉无从下笔,不但不知道该怎么写,该写什么,甚至都想不到贴切的地方。此时,教师就可以以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思考。如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游览过哪些地方?”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想到一些地点。紧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就会在一系列的地点中挑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此时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这个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回忆游览时的情景,为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同时,教师也可以把问题支架运用到具体的描写中,如有学生写黄山奇松,只是略写黄山的松树很奇特,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此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这些松树为什么奇特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对松树的奇特展开具体的描写了。再如有学生描写杭州西湖,但文章语言较为平实,没有太多的修辞手法,读起来较为平淡。此时教师提出:“怎样才能把杭州西湖描绘得更美呢?”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运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就会使文章更加精彩生动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主动对习作进行构思和修改了。

由此,问题支架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关键,它能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让习作学习更加高效、轻松,让学生成为习作课堂真正的主人。

习作学习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更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更需要学生的学习热情。习作支架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搭建习作学习的理解桥梁,帮助学生掌握习作的要点,深入领悟习作的创作精髓,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教师要将支架作为一种教学路径,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约束和框架。教师应通过多样的习作支架的搭建,让学生能够一步步地提升习作水平,逐渐感受到习作的魅力,从而能够喜欢上习作。在习作支架的帮助下,学生一定能够徜徉习作的海洋,在文学之路上顺利启航。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李渔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