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推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作者: 储玲玲

在语言实践中推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0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生字,运用联系上下文、单字组词等方法理解“誉之曰”“其人弗能应也”等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读懂楚人思维的局限性,感受智者思维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智者”导入,认识“矛”“盾”

1.你们觉得聪明人有哪些

特征?

聪明人是博学多才的,更是善于思考的。思考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今天我们进入新单元的学习,认识课文中的几位智者,像他们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出示“矛”“盾”的图片和生字,盾坚、矛利才能算好的兵器。

3.楚人卖矛又卖盾,于是有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合作先学,展示成果

1.出示先学单,同桌合作学习。

(1)借助注音读课文,再读给同桌听。

(2)提出不懂的词语,跟同桌一起试着用合适的方法理解。

(3)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2.交流展示。

(1)推荐同桌读课文。

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鬻盾与矛、弗能应也、夫。

(2)交流词语的意思以及理解的方法。

鬻(卖)盾与矛,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誉(夸赞)之曰,可以通过下文楚人的话来理解。

物莫能陷(刺穿、刺破),以子之矛陷(刺)子之盾,比较不同含义。

弗(不)能应(回应)也,可用联系上下文、单字组词的方法理解。

小结:常用的理解小古文的方法有看注释、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等,单字组词也是学习小古文的好方法。理解不同词语可以用不同方法,理解同一个词语也可以用不同方法,通过验证、辨析、补充,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丰富。

(3)根据意思,试着读出停顿。

重点交流难读的部分,说说自己是怎么停顿的,为什么。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文中写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他们说话分别是什么语气?同桌合作,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5)根据课前讲故事的情况,推荐自己或者同桌在全班进行讲述展示。

【设计意图:《自相矛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学习小古文的经验,所以课文的朗读、理解和讲述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展示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建构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解小古文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根据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提示,本课要继续学习单字组词的方法。所以在先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指定哪些词语用哪些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先提出不懂的词语,再选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法大胆实践,在运用中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辨析,直至熟练掌握,在基础型学习任务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停顿的把握和对故事的整体理解、讲述,也以学生合作先学、交流汇报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关注思维,推理“矛盾”

1.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旁

观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楚人。他是怎么问的,楚人是如何答的?

2.楚人为什么弗能应?楚人顺着问话想,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学习单,小组合作探究: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楚人顺着围观者的这个问题往下想,会出现哪几种结果,得到什么结论?

若_______,则 _______。

小提示:先画示意图,再用文言文说一说。

3.交流探究结果。

(1)可能出现的结果:

(矛完好,盾破)(矛断,盾完好)

(矛断,盾破)(矛,盾都完好)

(2)不同的结果,会得到什么不同的结论呢?生交流。(略)

不管哪种结果,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均不可同世而立。

(3)现在知道了吗,楚人为何弗能应也?“自相矛盾”又是指什么呢?

(4)比较一下旁观者与楚人的思维过程,什么样的思维才是智者的思维呢?

4.小结:楚人单向思维,思考问题不全面,卖矛时只想到矛,卖盾时只想到盾,所以他的话前后矛盾。而这位旁观者能把事物结合起来想,思维更全面、完整,而且用一个问题就让楚人意识到自己话里的漏洞。看来,全面考虑问题才是智者思维。

5.师生合作读全文,生读故事,师读寓意。

6.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进行,初步掌握比较、辨析、概括、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教学中,以旁观者的问话以及楚人“弗能应也”的表现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推想“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出现哪些结果,得到什么结论。画示意图的方式让思维形象化,“若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的文言文表达,让思维过程经由语言呈现,在表达的过程中再次经历思维过程,从而发现楚人思维的缺陷。楚人跟旁观者最大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智者思维呢?在对比中学生明白全面、完整地看待事物才是智者的思维方式,比较、辨析、选择的过程可以让理性思辨更深刻,也联结了本单元的大主题“像智者那样思考”。】

四、链接生活,感受智慧

1.生活中你看到过有人做事、

说话自相矛盾吗?你能像旁观者那样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吗?

2.出示两份材料,同桌讨论。

材料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这是一句广告语。对于这句广告语,你有什么看法?

材料二:“陌生”的熟人。这是一次小学生作文大赛中的赛题。对于这个赛题,你怎么看?

3.交流。

广告语讨论预设:

①这句话前后矛盾②言语的矛盾夸大了脑白金的受欢迎程度,又实现了广告效应。③这是矛盾特殊而巧妙的用法。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避免因矛盾而产生的语言漏洞。

作文赛题讨论预设:

①作文题看起来也前后矛盾。②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因各种原因,熟人也会有让我们陌生的一面。③出题者提示我们要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4.小结:寓言故事中旁观者有全面的思维,能及时发现矛盾;广告设计者巧用矛盾,增强说话的感染力;作文出题者智设矛盾,引导我们带着思考的眼光观察生活。正如这一单元的导语所说:“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5.简介作者韩非子以及著作。

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在韩非子的作品中还有好多寓言故事,课后再读,从不同的故事中体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6.智者能发现问题,更能利用智慧解决问题。在后面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继续体会思维的魅力。

【设计意图:读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中去寻找自相矛盾的现象,并用“智慧一问”破解矛盾之境,培养学生高阶的理性思维。再由两份阅读材料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辨。“脑白金”的广告语是一个前后矛盾的病句,学生很容易发现。但为什么还要用它作为广告语呢?学生在辨析中发现,原来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巧用矛盾,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这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第二份材料是一次作文大赛的题目,看似矛盾,但这种矛盾却能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进行思考。熟人为什么会陌生?是时空发生了变化,人的性格确实存在多面性,还是特殊情形下会作出特殊反应?看来,生活是多变的,是丰富的,我们要用思辨的目光观察生活。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了出题者的智慧。最后推荐学生阅读《韩非子》,再次点明单元主题“像智者那样思考”,为学生的思辨学习进一步做好铺垫。】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屏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