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山水清音涵育学科素养

作者: 周海燕

一、游戏导入,认识诗人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叫“看提示猜诗人”。

2.出示:

(1)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是中国诗坛千年的“诗仙”。(李白)

(2)苦难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可他不逃避,不掩饰,以苦难为墨,以责任为纲,真实再现了盛唐落幕的全过程,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尊为“诗史”。(杜甫)

(3)苏轼称赞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意境高远,自然清雅,被尊为“诗佛”。(王维)

3.简介王维。诗仙、诗圣、诗佛,盛唐诗坛的三座高峰。王维琴、画、诗样样精通,才华横溢,是难得的全才。他曾被任命为太乐丞,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谁能背一背?(《画》《相思》《杂诗》《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意图: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教授“单人”与“单篇”,而应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设计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串起零散的记忆,引领学生学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史结构。“看提示猜诗人”这一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句句用心,关键信息精准、扼要。学生经常用这样的视角去积累与探究,就能建构起相对完整的文学素养模块。】

二、解释诗题,认识辋川

1.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律诗《山居秋暝》。(板书课题)

2.“暝”是什么意思?书上有注释。我们从构字方式来看,也能理解“暝”的意思。“暝”是形声字,注意它的偏旁——日字旁,与太阳有关。右边的“冥”也读“míng”,意思为昏暗。太阳昏暗,所以意为黄昏。

3.“居”怎么理解?“山居”又是何意?王维居住的山叫什么名字?终南山是古人最喜欢隐居的地方。传说姜太公在这里钓过鱼,老子在这里讲过《道德经》。“寿比南山”,说的就是终南山。

4.终南山在哪儿呢?在唐朝都城长安郊外,那里风景秀丽宜人。王维中晚年在终南山一个叫辋川的山谷买了一座房子,并起名为“辋川别院”,半官半隐居住在那儿,所以这里的“居”有隐居的意思。(出示长安、终南山、辋川地图)

5.“山居”,点出写诗的地点;“秋暝”,点出了写诗的时间。谁来把诗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辋川别院”是王维中晚年长期居住的地方,他根据那里的自然风貌精心设计了“辋川二十景”,并为每处景点赋诗。辋川寄托了王维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理解与理想,堪称开寄情山水之先河。借助终南山地理位置图,了解唐朝都城长安、终南山、辋川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学生拓展学习与辋川相关的诗句打下基础。】

三、比较阅读,初识律诗

1.四年级学过《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这两首诗是什么体裁?(绝句)

2.《山居秋暝》是一首律诗,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首

律诗。

出示学习任务一:大声朗读这首诗,并尝试找一找律诗的

特点。

3.第一次学律诗,说说看你发现了律诗有什么特点。

4.小结:律诗通常有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5.找一找《山居秋暝》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文字显示)

6.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再读一读,这首诗押什么韵?找一找韵脚。

7.小结:“秋、流、留”,押的是iu韵。

【设计意图:关注言语形式,聚焦言语智慧是助力学生构建与运用语言的必经之路。言语形式包含文体、文眼、结构等,《山居秋暝》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五言律诗。通过与绝句的复习对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律诗的大致特点,层层递进式呈现,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形成对律诗特点的初步认知。】

四、想诗中画,品诗中景

1.如果让你为《山居秋暝》作画,你会在画上画哪些景物?

出示学习任务二: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让你为《山居秋暝》作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2.首先要画一座空山,相机理解“空山”。这里的“空山”是不是空无一人的山?那这里的“空”是什么意思?

3.小结:因为山巍峨高大,人很少,所以看起来很空旷。学完这首诗,相信对这里的“空”,你们还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

4.“新雨后”怎么画?哪个字表明刚下过雨?这个“新”除了刚下过雨,还可能有什么意思?

5.联系生活想想,在刚下过雨的山林中行走,你会看到、听到些什么呢?

6.我们抓住首联边读边想

象,把山中的大环境已经画好。诗人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又看到哪些景物?

7.请学生把这八个景物写在黑板上。(明月、松林、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山石)

【设计意图:对《山居秋暝》中“空”的理解是本诗难点,“空”是王维人生境界的浓缩。在初读阶段,学生能够理解出“空旷”即可,不宜过早告知“空”背后的心境,应该让学生通过不断阅读慢慢去发现。学生理解了“新”的含义后,通过创设说话情境,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生活相连、想象和文本相连,为学生有逻辑地“构词达意”建构坚实基础。】

8.这八个景物组成的画面非常美好。请挑选其中一联,想象画面,并用详细的语言将诗句中的画面写出来。

出示学习任务三:任选《山居秋暝》其中一联,将自己体会到的画面与诗情用文字描述出来。

评价标准:

画面有声有色获得一颗“★”。 (      )

画面有静有动获得一颗“★”。 (      )

画面有真情实感获得一颗“★”。(      )

9.分享写话,想象画面。举头,月照松林;低头,月映溪流。诗人的视角从高到低。能否给清泉加点声音,加点月色?让这个画面变得有声有色?

10.画面不仅有声有色,还有静有动。松林沐浴着月色,静态美;月下清泉淙淙流淌,动态美。这样有静态有动态,叫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

11.这样皎洁的月色下,整个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淙淙的流水声让人感觉山谷更加静谧、清幽?(板书:以动衬静)

12.南朝王籍写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说这句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句诗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只有唤醒学生的想象,才能启迪学生更深入地发现美、感受美。通过想象将高度概括的意象变成脑海中的情景,在视、听、思结合中感受山居生活的幽静与悠闲,不断丰富审美的层次与内涵。】

13.谁来想象一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面?猜一猜,浣女们可能聊些什么?在这样的荷塘、这样的月色里,摇一船丰收的喜悦,再唱上一首渔歌回家,渔夫的心情怎样?山中生活怎么样?

14.清幽、寂静的画面,因为有了浣女、渔夫的加入,充满勃勃生机。这也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15.比一比,如果王维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出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16.小结。这两句是倒装句。诗人想要强调竹林喧闹、莲叶摇动的动态场景;然后循声望去,原来有山民们隐在其中。既产生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山林茂密。

【设计意图: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是全诗灵魂所在,而学生对动和静的感知往往是割裂的。通过设计“四重建构”思维,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说一说,建构画面;猜一猜,具身感受;比一比,读懂倒装;想一想,形成图式。这样架起学生动静感知的桥梁,让意会更加深入,言传更加得法。】

五、深度思维,悟诗中情

出示学习任务四:山中事物那么多,王维为什么挑选这八个事物写入诗中?

1.因为明月、清泉、松林、竹林、荷塘,写出了山村的景色美。(板书:景色美)

2.诗人想表达的仅仅是景色美吗?还有什么美呢?提示一下: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

3.浣女、渔夫,他们勤劳、淳朴,在山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写出了山居的生活美。(板书:生活美)

4.你还发现诗中具有什么样的美呢?提示一下:这里的景物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自由地读一读这些诗句,小组讨论一下。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出示陈毅的《青松》、郑板桥的《竹石》、周敦颐的《爱莲说》)

5.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写诗赞美他们,是因为松、竹、莲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板书:高洁)

6.我们发现: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动词,看似随意组合,实际上是匠心独运,充满诗人对高洁的人格美的追求。(板书:人格美)

【设计意图:体会诗中蕴含的人格美是理解的难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从意义深入到情感,才能与诗人共情感受。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链接相关诗句,层层递进,深入发现与讨论诗中蕴含的生活美和人格美。】

7.春天的美景走了就走了,

王维在不在意?从哪儿看出来的?

8.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王维为什么要“自可留”?我们来看一看王维的时间轴,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出示王维的时间轴)

(1)722年,22岁,因府中演员私自舞黄狮子,触怒皇帝,王维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2)737年,37岁,当朝权贵李林甫打击异己,王维被贬为凉州监察御史。

(3)756年,56岁,“安史之乱”爆发,王维在战乱中被叛军抓获。安禄山强迫他任伪官职。叛乱被平定后,王维被扣上了叛变的帽子。幸亏他拿出当时所写的抒发亡国之痛与思念天子的诗作,再加上弟弟王缙为他求情,才保住了性命。

9.读读王维人生最重要的

三段经历,想想王维为什么说“自可留”。

10.你们都可以做王维的知音

了。恶势力统治下的官场生活是什么样?(标红“触怒、当朝权贵打击异己、强迫任伪官职”)

11.在官场生活中,皇帝、权贵、叛军可以任意支配、改变王维的生活和命运。而诗人看到的山居生活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在山中吗?“王孙自可留”,这个“留”,不是被迫无奈的“留”,而是怎么样的“留”?

12.小结。这样的山居生活正是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啊!一起背一背这首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大家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设计意图:学生要真正读懂王维山水诗蕴含的情感,就必须链接王维的人生际遇。他由15岁刚进京时的鲜衣怒马逐步走向寄情山水,背后原因正是他宦海几度浮沉,人生遭遇几次重大挫折。笔者选择了王维人生最重要的三段经历,帮助学生走进王维内心,读懂王维发现自然之大美,在山水中寻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从而深刻理解“王孙自可留”的“留”是发自内心的怡然自得,不是被迫与无奈的“留”。】

六、品画中诗,比较异同

1.刚才我们品味了“诗中有画”,现在我们来品味一下王维的“画中有诗”。这是王维的《辋川图》,他把辋川的20个景点都画下来,并给每一个景点配了一首诗。(配乐欣赏王维画作)

2.《鹿柴》《山居秋暝》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辋川景色,你能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吗?

出示学习任务五:比较《鹿柴》《山居秋暝》的异同。

3.同学们从诗的体裁、表达的情感、表现的手法等角度来比较,发现了这两首诗的异同。再观察一下,这两首诗都有两个相同的字,发现了没?

4.两首诗中都出现了“空山”。王维为什么要不断写“空山”?是诗人词穷了吗?还是另有深意?(标红“空山”)

5.“空山”,体现了王维以佛教禅意入诗的高妙境界。这节课,老师不讲,回去查资料,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走近王维”,专门来探讨。

【设计意图:整节课围绕“想诗中画,品画中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王维,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一首诗。同样,《鹿柴》《山居秋暝》的异同比较,目的也是为了拓宽文本广度,实现从一首到一类的文本联结,让学生对古诗词积累从零散走向整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王维空灵的心境,从而实现探寻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高阶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