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在阅读中体悟,在习作中运用
作者: 衣静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13个生字,会写“柴”字,探究“柴”的字源,理解柴字的意思。
2.借助关键词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富人家孩子富裕的生活,重读关键词,读出小女孩的无助和富人家小朋友生活的美好。
3.学习对比写法并学会运用,
通过有感情的读体悟对比手法,把对比运用于习作,表达对小女孩的关切。
【教学过程】
一、写字导入,走近人物
1.导入:看老师在黑板写一个字,“柴”字怎么组词?
(骨瘦如柴、火柴、干柴)
柴是形声字。“木”表意,篆书形体像树木,表示柴是用来做燃料的树木;“此”表声,有彼此之意,烧火的木柴不止一根,也有彼此的意味。本义是柴火。《礼记·月令》中这样写道:“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
2.我们一起写一下“柴”字,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占格。在写的时候注意上面部分略扁,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柴”字导入,引导学生慢慢靠近卖火柴的小女孩。柴,火柴,卖火柴的小女孩,由字到词再到短语,循序渐进导入课题。】
二、分类识记词语,渗透对比手法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
些词语你会读吗?
旧围裙、又冷又饿、打成卷、没挣到
擦燃、火焰几千支、蜡烛
富商、明晃晃、划出、喷香
2.大家读一读这些词语,有
什么发现?对“挣”“几”“晃”“喷”四个多音字进行组词。
3.你还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第一行的词语都是描写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第二行是小女孩做出的改变,第三行是小女孩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和美好的生活形成了对比,从词语就能看出来。
【设计意图:在识记词语环节把词语分成三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联想到描写小女孩悲惨生活的句段,联想到描写小女孩做出的努力和描写小女孩最后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的句段。让学生从词语朗读开始就对文本有了梳理的意识。】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1.全班交流。板书:温暖、食物、节日的幸福、家人的疼爱……
马斯洛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想要获得奶奶的疼爱是属于安全需要,因为只有在奶奶身边,小女孩才会感觉到安全。小女孩所渴望的都是低层次的需要,连最低层次的需要都满足不了,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啊!
2.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第二天清晨……火柴梗”,读出小女孩的可怜,读出你对她的关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就是内心的愿望,通过深层次剖析小女孩的需求层次,学生深切体会到小女孩的可怜,内心会产生对她的怜爱,这个时候让学生读小女孩已经死去这一段,教学时机掌握适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问题清晰了,文章的脉络就清楚了。】
四、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大年
夜冻死街头呢?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处境的句子。
预设: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青一块。”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怎么能不冷不饿不害怕?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又冷又黑”“赤着脚”重读,把“红一块青一块”读得缓慢低沉就能读出小女孩的可怜。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出示视频:富人在家里有说有笑烤着火炉,小女孩缩成一团躲在墙角。)她太冷了,别人在家里还烤着火炉,她在大街上穿着单薄,还没有鞋,多冷啊,她只能蜷着腿缩成一团。再来读读这句话,把“蜷”和“缩”重读就能读出她的无助。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出示图片:冻僵的一双红红的僵硬的弯曲的手)通过“僵”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一直就这么冻着,小手真的会冻僵,活动不便。即使手冻僵了小女孩也不能回家,多么缺少关爱的小女孩啊!让我们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
小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就很容易深入到人物内心,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处境,激起内心的共鸣,达到共情。
2.我们概括一下,把描写小女孩的悲惨处境的词语填写在鱼骨图上(见图1)。
图 1
小结:概括来说,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赤脚坐在墙角,蜷着腿缩成一团,手几乎冻僵。
3.再读第5~9自然段,把小女孩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画下来,做好批注。
预设:
“小女孩觉得……多么舒服呀!”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多么漂亮啊!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小女孩在烤着火炉,多么舒服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美好的感觉。
“她坐在美丽的……在向她眨眼睛。”多么美丽的画面,你来美美地读一下。
“奶奶出现……那么慈爱。”“奶奶从来……美丽。”小女孩总共擦燃了五次火柴,有两次看到了奶奶,奶奶的疼爱对小女孩来说多么重要。齐读这两句,读出对奶奶的爱和希望奶奶回到自己身边的渴望。(师读别的小朋友享受的生活的句子,生读小女孩在挨冻受饿的内容)小女孩的处境和富人家孩子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小女孩处境的句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读中感悟小女孩的悲惨处境,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感悟小女孩的痛苦。设计概括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读第5~9自然段,把描写小女孩划着火柴后看到的美好景象的句子画出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其实这些美好的画面就是别的小朋友所享受的幸福生活。这些美好和小女孩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乐衬哀,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体悟小女孩欲哭无泪的痛苦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五、引导质疑,再悟人物处境
1.刚才我们知道小女孩儿为了把奶奶留住,擦着一大把火柴,为什么小女孩这么渴望把奶奶留住呢?
2.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她不敢回家……”因为有一个暴力的爸爸。文中提到妈妈只有一个地方,还是关于妈妈的拖鞋,她的妈妈去哪里了?“可能得了重病去世了。”“可能不堪忍受爸爸的暴力离开了。”“可能小女孩小时候父母就分开了,小女孩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是小女孩唯一的慰藉啊!我们再来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作背景。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手都冻僵了火柴一根也没有卖出去。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设计意图:小女孩家庭的贫穷不仅与小女孩的父母有关系,也有社会的原因,师生共同分析原因,能够帮助学生从深处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小女孩的痛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六、写信寄哀思
给小女孩写一封信,表达出对她痛苦的感同身受,如果在现在的社会,希望她能有幸福的生活,可以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生写信并展示评价)
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希望你们能从中学到新的写作方法,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蓬莱区海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