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林丹锐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由于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文言文教学,关注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可将文化自信进一步界定为: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能正确认识、理解文言文承载的思想观念、人生信仰、精神追求、行为准则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有坚定的文化发展信仰,将文化的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要重点挖掘文言文的精神内核,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精神。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依托文言文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诵读中华经典,丰厚文化底蕴
2022年版课标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可见,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教学中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教学,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文言文中有许多难懂、难读的词语,正确掌握字词的读音,才能推进文言文的进一步学习。《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中有许多容易读错或者陌生的字词,如“女娃、溺、堙、衔”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后生字表、工具书或请教同桌等方法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将文言文读流畅、读熟练。
2.借助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或者是在动词和宾语之间,学生要充分理解文言文才能正确划分文言文的节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理解古文含义的基础上划分节奏。如“故为精卫”,原文的意思是“因此,化身为精卫鸟”。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对这句话节奏的判断就迎刃而解了。对于难判断节奏的文言文句子,教师可以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借助节奏符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更能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3.多样诵读,读出新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也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进行朗读创新,先是让学生去标点读,接着可以让学生化身古人,根据文言文的竖式排版进行朗读,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师可以出示《精卫填海》的写意图,图片上是小篆文字,让学生由朗读过渡到背诵,书画结合,在声声朗读中尽展文言文的节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讲好文言故事,树立文化自信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仅仅了解大意并不能很好地感受故事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复述内容的时候加入人物的动作、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并引导学生通过理清脉络、创设情境、补白想象等方法,走进故事之中,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感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进一步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1.抓关键词,理清脉络
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 ”标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顺势就能找到“溺、为、衔、堙”来概括文言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出示《精卫填海》原文和译文,让学生对比,师生合作朗读,让整个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读懂古文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理解了古文的大意,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为进一步的讲述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语义扩充,了解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了解炎帝、精卫、东海、西山的含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炎帝和精卫的形象,明白东海和西山的地理位置。学生在把握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了解了词义,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
3.创设情境,补白想象
文言文中的留白比比皆是,如重要情节的略写处、关键地方的省略处、结尾的意味深长处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入交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所蕴含的弦外之音。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娃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长相、打扮会是什么样的,女娃出海游玩时心情如何,眼前的东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为学生进一步讲述故事奠定基础。随后教师利用课后注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精卫的形象,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精卫的嘴巴。学生发现精卫的嘴巴里面衔的是木头和石子,而且嘴巴很小,一次衔的木头和石子并不多。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了解到西山和东海相距很远,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精卫在衔木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回答:“精卫的嘴巴可能会被磨破,可能会被海浪拍打……”在教学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精卫衔木石之难。之后,教师抓住“常”字,引导学生想象:在烈日炎炎、数九寒冬、狂风大作、冰天雪地的日子里,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体会精卫衔木石之久。这时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讲故事比赛,采用星级评分标准和生生互评模式,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回答从哪儿感受到故事的神奇。学生提高了复述故事的能力,把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复述成了一篇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章,深入感受了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浸润语言文字,传承民族精神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神话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至今,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守护文化根基,让中华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1.对比阅读,感知形象
精卫填海的故事流芳百世,古往今来精卫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东海之浩瀚,精卫之渺小,从精卫义无反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填平东海的举动中,感悟精卫坚持不懈、执着的人物形象。
2.类文拓展,角色内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教师结合音乐,出示“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车胤囊萤”等典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这样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宝贵精神就深深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3.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古人需要传承精卫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更需要精卫精神“点燃”民族文化自信。教学中,教师说道:“联系生活说一说身边有哪些像精卫一样的人。”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不畏艰辛、坚守一线的抗疫战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英勇搏斗、不惧生死的警察……”学生真切感受到“精卫”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大公无私的精神。在课堂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齐声背诵《精卫填海》,在背诵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深刻体会了民族精神,爱国、担当的种子已经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诵、讲、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刻体会文本内容,始终牢记和赓续伟大民族精神,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