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路径
作者: 范丽君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关于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除了蕴含丰富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先烈的致敬和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不同于一般文章,这些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更多元的教学空间,还是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优良媒介。教师要抓住机会,基于革命文化的独特价值展开教学,让革命文化流淌在学生心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编排了课文,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所具备的革命文化精神。笔者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为例,探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背景,了解革命历史
学生在初次接触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时,往往难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对于课文中人物的很多做法也持怀疑态度。这就是因为不了解文章历史背景所导致的。学生不了解过去,对于革命年代的人物更是难以感同身受。此时,教师便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在课前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革命文化,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在狼牙山英勇阻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学生尽管对此有所了解,但因为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依然难以将情感代入。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会出现理解障碍,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疑惑提出来,如“为什么这五个八路军不选择追上大部队,而是选择去悬崖峭壁呢?要是他们追上大部队,也许就不会牺牲了”,或者是“为什么他们最后要从悬崖跳下去呢?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出本文的历史背景。“同学们,这些问题都问得非常好,那么大家首先要明白,抗日战争是一场艰难的斗争。中国人民举国上下与日本侵略者反抗,为的就是赶走日本侵略者,夺回属于我们的土地。狼牙山战役只是在抗日战争数不尽的战役里的一个……”教师交代完历史大背景和文章内容背景后,可以重新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让学生再次阅读全文,此时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革命历史产生了思考。了解了革命历史,学生将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相比之前初读课文,会有更强的带入感和理解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比较深沉的背景音乐,来体现革命文化的厚重感,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感受革命文化。
由此可见,教师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和初步认识,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获得更好的代入感。同时,学生在革命历史的背景下,更容易对课文产生兴趣,对于革命文化肃然起敬,层层递进,从而给教师后面的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也将课文的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立足文本,解析人物形象
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解析是一大重点。学生往往对于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分析存在不足,同时导致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讲解和层次的梳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对革命人物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狼牙山五壮士》通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不全面,这也是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的难点所在。《狼牙山五壮士》讲述的是五位八路军战士掩护大部队撤离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在分析这五位革命英雄的形象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文进行分段,从各个部分对人物形象进行理解。教学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先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找到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要素(尤其是人物要素),以人物为中心对课文进行分段。在教师的引导后学生不难发现,文章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六班接到了掩护群众和连队撤退的任务。第二部分:六班战士执行任务的过程。第三部分:六班战士英勇跳崖牺牲。其中,重点是第二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将第二部分细分:“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第二部分的战斗过程还可以分成哪些小部分呢?”这时学生将继续深入思考,并对文字进一步解读,发现可以将第二部分拆分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宁死不屈”三个小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层次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的思考方向。这时教师便可以对文章继续进行详细讲解:“现在来看第二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开始对人物和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学们找到对战士们的神态、动作描写,同时推断一下现在战士们的心理活动。”接着教师可以请学生来回答问题。“我找到的是‘把胳膊抡一个圈’和‘把脸绷得紧紧的’。”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分析:“为什么战士们会有这种表现呢?”在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再作出评价:“那么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发现这五位八路军战士在面对敌人时十分冷静,并且随时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由此可见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在对文本的分析中,从文字中感受到了革命烈士的壮烈情怀,对革命英雄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后习题的运用,通过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在《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习题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句子中的加点词有“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学生通过对加点词重读后,也能感受到五位八路军战士的凛然之气,在脑海中形成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由此可见,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经过教师的教学后,也会变得简单易懂。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分段理解、完成课后习题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浓厚的革命文化,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
三、落脚德育,激发爱国情怀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涉及到政治和历史层面,此类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厚重和革命精神的高尚。尽管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但依旧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虽处在和平年代,感受不到战争之苦,但革命精神必须铭记,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革命文化转变为爱国情怀。
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可以回到最开始学生的问题“为什么这五个八路军不选择追上大部队,而是选择去悬崖峭壁呢?要是他们追上大部队,也许就不会牺牲了”和“为什么他们最后要从悬崖跳下去呢?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核心人物内涵,做到不误导,不偏移,总结之后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合在人物品质中传达给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来进行德育,如在语文课上开展一次主题为“穿越时光,一封写给五壮士的信”的习作活动。活动开始时,教师简要对这次活动进行讲解:“同学们,刚刚学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五位英雄说吧,虽然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如果可以跨越时空,给大家一次向他们传达感情的机会,大家会说什么呢?用笔写下自己的真心话吧!”这时学生便可以将自己的心得和感想写下来。在学生都完成写作后,再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分享,互相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要起好带头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这类活动提升写作能力,产生爱国之情。
由此可见,通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学习,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红色观念,在学生体会到五壮士宁死不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革命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将这种红色精神内化于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是教材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浓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澎湃的爱国情怀,无不让红色革命文化洋溢在学生的心中。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革命文化的力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竹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