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对读:“双减”背景下撬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
作者: 严歆瑜 徐虹“双减”呼吁课堂教学减负提质,促进教学方式转型和学习形态变革,驱动一线教师要以学生发展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在小学阶段,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由于文本所讲述的人物、事件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距离较远,成为教学的难点。
为传承优秀革命精神,许多革命文化主题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影视资源包含了各种艺术以及生动的表现手法,可以有效地弥补文字记录、描述事物直观性的不足,为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影对读”,即寻到与文本内容对应的影视资源,开展对比阅读,深化阅读体验,传承革命精神。本文探究“文影对读”的具体使用策略,实现文本资源与影视资源的深度融通,从而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实现文道统一。
一、文影交替,营造课境
革命文化主题电影往往是根据现实素材编创的,利用电影片段,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内容的主要信息。而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在叙述事情发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还能将内隐的心理情感用妥帖的文字表现出来。通过文影交替呈现,可以充分发挥文本与电影各自的优势,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1.先影后文,拉近认知距离
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都存在较大的距离,所述的内容会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学情,在学习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或单元之前,选择恰当的影视资源进行观摩,有助于为课堂的学习奠定认识基础。
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两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水井、扁担等事物就比较陌生,在认知上与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存在时空距离,对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不足,甚至对毛主席在沙洲坝带领人民挖井以及朱德军长亲自挑粮食的行为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井冈山》第一集的片段。观看之后,学生不仅对水井、扁担等物品有了直观认识,也深刻理解了当时红军面临的困难与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感受共产党领袖的光辉形象奠定了认知基础。
2.先文后影,加深情感体验
由于学生对于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陌生感,且凭已有经验所体会到情感较为肤浅,对人文内涵的理解差异较大。因此,在文本学习之后,教师可引入恰当的影视资源,以升华学生的革命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到了毛主席的崇高境界,理解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伟人的胸怀。在教学课文后,笔者补充了《长风——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影视片段。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是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珍藏的物品——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都是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的。毛主席将毛岸英的衣物整整齐齐地珍藏在身边20多年,其间他虽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
片段中的遗物体现了毛主席作为人父慈爱的一面,有助于学生燃起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合理链接,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文影互化,挖掘表达
文本语言能使思想感情的表现既保持感性的生动与细腻,又具有理性的深刻与复杂;而影视作品则用镜头去表达作者的意思。虽然两者目的是一样的,但表现方式不同。让文本语言与镜头相互转化,有助于挖掘各自的表现技巧。
1.文本预测镜头,聚焦口头表达
在阅读文本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预测镜头,然后通过观影来印证自己的预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聚焦文本的表达。
例如,笔者执教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展现五壮士英勇战斗的场面,以及每位战士的形象后,让学生预测电影会如何拍摄这个场景。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通过广角镜头来拍摄五壮士与日寇战斗的场面。”“我会给每个战士特写镜头。”……然后,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学生发现影片印证了自己的预测,都很兴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点面结合”这一表达方式,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镜头构思文本,实践书面表达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动人的情节。在阅读该类文本时,可以先呈现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启发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从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知人物的品质。
例如,笔者执教五年级下册《军神》时,先播放了纪录片《武昌起义》的片段,刘伯承率领将士攻打酆都中弹受伤入川治疗,此片段中的许多细节与课文相吻合。观影结束后,先问学生影片中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哪里,再引导学生重点结合课文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破床单”等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将军在无麻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所忍受的巨大痛苦。通过刘伯承将军“一声不吭”“平静地回答”,以及医生“冷冷”“惊疑”“惊呆”“肃然起敬”等神态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刘伯承将军惊人的毅力与非凡的英雄气概。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医生在做手术时,缺少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可以让学生结合影片与课文,想象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内心活动,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激发学生对他的钦佩与赞扬之情。
三、文影类比,启迪思维
文影对读,通常是借用影视作品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欣赏影视作品后,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从而建构学生的高阶思维。而语文学科中的高阶思维,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分析、判断和比较等多种方式,客观、理性、细致地解读文本,最终发展系统思维、分析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1.类比求异,建构分析思维
组织相同主题内容的材料进行类比阅读,在比较之中,学生就能关注到细微的差别,有助于思维的训练,形成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如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提到了齐会战斗,但是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了解并不深刻,对于“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等战场环境感悟较为模糊。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出示了电影《集结号》中战争的几个小片段,引导学生比较文字与影视之间的差别,形成对于两种资源的独特理解,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类比求同,训练系统思维
比较文本资源与影视资源的相同点,我们能发现一些共性的表达技巧,从而在类比求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例如笔者执教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组织学生将课文与《开国大典》纪录片进行类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以下相同点:(1)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现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2)都是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描写来展现典礼的隆重和对新中国的爱戴。(3)阅兵式都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在这样的类比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影对读为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范式,它并不是简单的影视欣赏,而是充分发挥影视资源的优势去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有效的支架。在文影交替呈现的过程中,学生在浓厚氛围中更深入地走进课文的情境;在文影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语言实践,发展了创意表达能力;在文影类比的过程中,经过分析、判断、对比等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