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A”理论,用积极情绪驱动学生阅读
作者: 王芳阅读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为重要的是用心感受、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驱动学生的阅读。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类大脑资源有将近95%没有被开发。而通过积极的情绪氛围,就能有效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质、潜力。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氛围”(PEA:Positive Emotional Atmosphere),能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形”“像”,从而让抽象的概念、知识与具体图形关联起来。基于“PEA”理论,教师要以积极情绪驱动学生的深度阅读。
一、感知:基于“再现”视角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声、色、光、影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感知。通过感知,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实践证明,这样的基于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具身认知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情绪。
多元、丰富的感知,能点燃学生积极的情绪。以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笔者借助悠扬的音乐,从互联网上下载了相关的腾讯视频。通过镜头的切换,让学生感受、体验游记移步换景的特点。视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而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情感进行学习。学生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态与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在感知视频、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关闭视频,让学生想象画面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描述。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情感等。有学生说,在视频中处处能看到溪流;有学生说,课文中上山伴着溪流、入洞有溪流、从外洞回来还是伴着溪流,“溪流”就是文章写作的一条线索。实践证明,有了视频等视听媒体刺激,学生不仅仅能理解文本,而且能进行自主的阅读。在教学中,借助视频等声、色、光、影的特性,学生能观其事、闻其声、临其境。声、色、光、影的视听媒介能建构学生学习积极的“情绪场”“情感场”,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的画面、直观的声音。
从再现的视角激发学生的视听,能让学生与文本共振。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视听媒介的刺激,不仅能触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而且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的思维有创造性、包容性、建构性。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积累,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鲜活的形象,从而让抽象的文字、符号、知识等与具体的、鲜活的图像联系起来。视听媒介能敞亮学生的阅读视界,润泽学生的阅读心灵。
二、朗读:基于“表现”视角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可以依赖于再现,也可以依赖于学生的表现。表现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教师总是喜欢引导学生画出重点的字词句段,用笔标出弧线以强调阅读的语调,等等。这样的指导,尽管能让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情绪情感不是依靠理性的分析,而是依靠感性的感受、体验。
朗读,应当是学生内心真实的、真诚的表达。好的朗读应当是情感性、情绪性的朗读。同时,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朗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文本的情感点、情绪点,彰显文本的情绪、情感力量。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一课,笔者就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如在摇桂花的时候,“我”的兴奋,“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个时候,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闭眼想象:“桂花雨落在我们头上、身上,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于是,轻盈的桂花、活泼的桂花、惹人喜爱的桂花,都从学生的口中说了出来。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文中的桂花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时候,小琦君的脸上是什么表情?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如此,学生就会积极地揣摩,并借助自身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因而让学生全身心进入到文本的“摇桂花”之中,并且也感受、体验到作者的“摇花乐”。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文情融合”“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自然能认识到文本所表达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三、表演:基于“展现”视角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体性、全局性、多样性的“展现”视角,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表演是学生进行立体性展现的重要方式。为助推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良好的展现平台,赋予学生自由展现的时空、权利,让学生积极展现、踊跃展现,让学生敢于展现、善于展现、乐于展现。表演,是解读学生学习的新视角。
表演不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呈现出来,而是要融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体验。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想象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感受与体验,融入、渗透到表演活动之中。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表演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实践表演,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采用整合性的教学方法,将两篇课文有机放置在一起。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情绪,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将牛郎、织女、哥哥、嫂子,老牛、王母娘娘等相关角色进行扮演分工。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研讨、交流。然后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为了立体展示、展现,学生深度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他们将文章的脉络、线索等以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来,如“引出身世”“照看老牛”“赶出家门”“老牛指点”“遇见织女”“结为夫妻”等。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以多幕剧的形式呈现,每一幕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学生概括教材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而抽象出来的短语。实践证明,学生的表演能深化学生的文本认知,升华学生的文本阅读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生的情感力量,深化学生的情感记忆,建构学生的情感认知图式,相机在教学中融入、渗透情感,让情感驱动学生阅读。再现、表现和展现,是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情绪、情感的基本方式、方法。教师要借助视听媒体、朗读、表演等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调控,让视听媒体、朗读、表演等能真正打动学生,让学生的阅读在积极的情绪、情感作用下焕发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