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促进课堂实效的研究探索

作者: 林良铭

课堂观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明确教学要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一、课堂观察明确课堂教什么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少课堂为了追求出彩,吹拉弹唱一起上,可谓是热闹非凡,合作激烈,多媒体精美绝伦,但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思考、成长。实际上,课堂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用教材教识字与写字能力、学阅读和鉴赏技巧、练表达和交流技能。

1.教识字与写字方法

课标提出的识字要求十分明确,要把3500(会认)和2500(会写)教好。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识字教学,教师询问学生预习课文时认识了哪些生字,并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板书。学生认真观察起笔、收笔和字的间架结构,把生字写在纸上,教师评价:“‘耀’写得有点胖,如果减减肥就更漂亮,光字旁要写得窄些,第六笔是由竖弯钩变成了竖提,右上部‘羽’字两个横折钩都变为横折;

‘榕’左窄右宽,‘木’的点与‘容’的短撇、长撇形成避让。”

学生通过查字典不仅读准了“应接不暇”,还明白了“应接不暇”是说鸟太多了,多的来不及观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写得美观,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与写字能力。

2.教阅读与鉴赏技巧

2022年版课标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阅读,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喜欢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语感,读出感悟。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并加以引导,使其在阅读中投入更多的感情。“同学们,在阅读中哪些地方让你的情感无法自拔,请大家找到这个点一起讨论。”在学生找这个延伸点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将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无限的延伸和解读。自己读、听别人读、看老师读,不同的语音、语速、语调、感情、表情、停顿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从而唤醒学生对阅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技巧。

3.教表达和交流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学生要学会精读、略读、默读、浏览,要提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还要学会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同时进行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先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再细读课文弄清楚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最后品读课文找到语言特点和别具一格的重点段落、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如在六年级上册《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狂奔、跳舞、狞笑”等词语让学生来体会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继而启发学生抓住动作描写体会村民们面对灾难毫无防备的害怕与慌忙,又抓住老汉“站、揪、推”和小伙子的“瞪”,让学生体会老支书在亲人和群众面前以身作则又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文本解读可以引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学生深入到文章深处去感悟,真正和作者敞开心扉进行了心灵交流,体会到环境描写和情节设计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怎么教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教师课堂观察的真实感受。一味追求精彩,教师在眼花缭乱、轰轰烈烈之后竟想不起这节课都教了什么。观察后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1.学生实践要充分

学生实践要充分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语言学习、技巧学习、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目前阅读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是“找一找、说一说”,缺少思考、欣赏、探究的成分,学生阅读分析思维能力训练缺少深度与力度。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一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主人公是谁?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诸葛亮是哪国人?是干什么的……”学生积极回答,看似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缺少思考价值。相反,如在执教时把课后练习题设计为学生的活动:“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给了学生阅读品析、说话交流的充分空间。

2.学生积累要丰富

教师要把积累训练、能力训练转化为教学的常态行为,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丰富的课堂积累、丰厚的收获,积累与收获语言、知识、方法、情感和思维。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最后一环节时,教师提问:“学习了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我了解了小艇的外形以及威尼斯的水城风光。”“我从‘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和‘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学到了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的写作方法。”“我从描写乘客坐在小艇中的各种感受,学会了用动态描写来表现小艇的乐趣;从描写小艇消失后水面的语句,想象月亮、建筑、桥梁与水相映相依的画面,学会了用静态描写威尼斯的宁静之美,通过白天和夜晚的画面对比写出了‘人动则艇动,人歇则艇歇’的情趣。”教师引导学生盘点收获时,学生积累了语言,学会了方法,提升了表达能力。

3.学生主体要突出

在常态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彰显自己的主体性,但是学生有时还是被牵着鼻子应和教师问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时,教师进行了一连串的提问:“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乌鸦聪明不聪明?通过从乌鸦喝到水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为什么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呢?”这样的提问并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从学生的点滴话语中捕捉教学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学生有想法就说明他们有思考,思维有成长。教师要学会观察,善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实现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创造。教师要善于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回味、去体验。

4.课堂教学多媒体不滥用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很多课堂只顾多媒体的运用,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花哨的课件下学会的只是看电影,而扼杀了思维创新能力。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长征视频,也没有设计学习活动,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课上滥用多媒体会阻碍师生直接交流,影响学生思维发展。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来感受语言内部蕴含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因此,多媒体的使用是一门学问,一定要适可而止,一定要为教学服务,是为学生提供课文无法提供的活动平台,切不可喧宾夺主。

路途漫漫,教艺无涯,课堂观察让教师明确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观察让教师懂得让学生把字写好,把书读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通顺,并养成读写的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闽侯县廷坪小学学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