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想象促思维聚焦要素巧练笔
作者: 徐艳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第二学段教学重在让学生习得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语文要素对文本进行解读,搭建支架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将文本中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指向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中借助想象路径,驱动语言实践,引发深度思考,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笔者以《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为例,让学生在画面中品味语言生动,在思辨中体悟语言丰富,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
一、创设情境,在画面中品味语言生动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充满韵味的写景散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是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才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在体验中触动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第2自然段写道:“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为了让学生品悟语言,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个句子中哪几个词让你感受到了微风的温柔?”学生很快找到“轻轻柔柔”“呢喃细语”这两个词语。课文用“轻轻柔柔”来形容风“拂过”的动作,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妈妈的大手轻轻地拂过脸颊,充满爱意与温柔。课文中微风拂的动作,就是将微风拟人化,让学生想象微风拂过时声音的美妙,再指导学生轻柔地读这句话。教师抓住文本中描写微风的词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在融合中品悟语言,达到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2.在品悟中深化意蕴
运用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建构以语文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还要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习得功能。在品味“呢喃细语”时,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义,品味细节。再通过词语链接生活,播放微风视频,让学生与生活中的观察产生碰撞、深入思索、还原场景,感受“呢喃细语”。最后回到文本,通过朗读外化感悟“呢喃细语”,深度理解文本,体会课文生动的表达。有层次、有梯度的进阶学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3.在积累中升华情感
积累语句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呢喃细语”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呢喃细语的意思。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让学生想象生活中什么时候会呢喃细语。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平时和好朋友说悄悄话时、上夜班的爸爸在睡觉时、当考试成绩不好不敢跟父母大声说话时总是呢喃细语。这些都是学生的亲身感受,通过联系生活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语句的积累是伴随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发生的,并不仅仅是靠机械抄写背诵。
二、搭建支架,在思辨中体悟语言丰富
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学生针对疑惑点或思辨点讨论的过程就是聚焦语文要素,在思辨中体悟语言的学习过程。
1.朗读支架,打开想象之门
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心中浮现的场景是不一样的。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柔和”与“激动”两种不同风格的声音进行对比朗读,摒弃碎片化的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本。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架起文字与生活的桥梁,形成深入理解,最终熟读成诵,实现语言积累。
2.问题支架,引出想象之理
教学中积极有效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沉入文字,展开想象。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又要避免学生出现想象偏差,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想象合理、表达恰当。《大自然的声音》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四个“不一样”设计问题。
问题1: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森林中有哪些不一样的树叶,他又会发出什么声音。
问题2:这些不同形状的树叶,在不同的季节,风吹动他时又会发出怎样美妙的声音?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在问题中展开想象,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3.技术支架,享受思维之果
在想象中表达,用多媒体技术搭建支架,把教学难点转化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点和促进思维的生长点。如“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比起微风的温柔,狂风则是充满力量的,单凭词语是感受不到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狂风的音频,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当狂风吹进森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当狂风呼啸,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时,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狂风怒号、狂风肆虐时,你还会听到什么声音?”教师用这三个不同层级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同时让学生理解文中“合奏”一词的意思。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搭建支架,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三、多方联结,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
2022年版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说明语言、表达技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方联结,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联结教材,提炼方法
教材在语文要素的编排上非常重视年级、学段之间的序列性和层递性,教学时教师要勾连前后册的语文要素,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学生想象。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小练笔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风娃娃》,感受课文中拟人化的手法,写风娃娃来到田野、小河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做了好事,也做了坏事。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忆在什么时候感受到了微风,什么时候又感受到了狂风。这样的设计,从课文到积累的素材循序渐进,助力学生想象。
2.联结古诗,激活思维
想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已知的表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表象的丰富性决定了想象的广度。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拓宽学生想象的广度。三年级是习作的关键时期,仿写是学生创写的基础,教师可以链接古诗,让学生在具体的、熟悉的场景中体验,并用语言进行表达。如,教学“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个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联结古诗场景,激活学生思维:
风这位音乐家不仅在森林里可以用微风和狂风演奏这么多的乐曲,他还带着微风和狂风到各地去演奏了许多其他乐曲。
他曾到过江面,入过竹林。(生
齐读“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他来到过草原,与牛羊捉迷藏。(生齐读“风吹草低见牛羊”)
他曾散步于春日,带回了满身的花草香。(生齐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他也曾开心地奔跑过,是我们的好伙伴。生齐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时对古诗词场景的铺垫,给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广度,在仿写过程中可以通过置换、迁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联结生活,迁移语言
在课堂上读一读,记一记,并不能让学生完成语言的积累,因为这些并不能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只有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口语表达中领会分析或在书面表达中整合输出,才是读写融合的最好方式。这时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小练笔:
当微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狂风吹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方法,与情感体验联系,从而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走向“我手写我心”的意境。
想象力的培养在各个学段都有不同的任务。阅读教学中一字、一词、一句,都是学生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书本不是学生的世界,生活才是学生的世界,随文阅读链接想象,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镇青溪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