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核心信息 提升三种能力
作者: 戚荣慧习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很多学生甚至达到了谈“作”色变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缺乏三种重要能力。其一,缺乏自我表现力,习作的本质是表现自我,即便是想象类习作,也应该有“我”的影子,否则习作必将陷入尴尬泥潭。其二,缺乏人物刻画力。无法充分运用有效信息,对人物的特点进行展现。其三,缺乏内在故事力。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神话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是也是一篇想象类习作。读写一体化是统编版教材编排的重要特征。学生从读神话到创编神话绝非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有前期想象经验的介入,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神话体裁基本了解。教材在编排上已经对学生“从读到写”过渡,设置了多维台阶,这点从语文要素就能看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笔者在教学这篇习作时,就尝试借助习作主题中的三个关键信息,分别针对学生所缺乏的三种能力展开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扣“我”,提升自我表现力
习作教学倡导的是“以我手写我心”,表达的本质就应该是自身观点、情感、思想认知的集中反映。这篇习作属于想象类习作,学生创编神话,绝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不能让“我”缺位,即体现学生自身的情感、希冀、意志,是“我”之生活的变形体现。
其一,这是神话起源的需求。什么是神话?这是一个大命题,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要认识到神话是远古时期,人类面对自然、面对世界,无法解释,更无法适应,而编创出来的故事体系,希望借助于神的力量,超越自然、控制自然,获得安全,甚至是美好的生活。所以,神话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更融入了内心的希望和寄托。学生编创童话,如果一味追求好玩、新奇,甚至打着神话的幌子,而大行“胡思乱想”“东拉西扯”之道,不仅会与神话文体的本质渐行渐远,而且会养成不良的想象陋习,最终得不偿失。
其二,这是想象层级发展的需要。想象是生命个体的重要能力。教材也非常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中,都设置了与“想象”维度相关的语文要素,呈现出鲜明的训练体系和逻辑。从三年级的“新奇大胆”,到四年级“有趣神奇”,再到第三学段的“合理”,重在引导学生在想象的道路上,经历无所顾忌的“大胆”—巧妙点缀的“神奇”—审视反思的“合理”。这篇习作是向第三学段迈进的过渡性基础。融入了“我”的元素,让学生的神话创编,始终裹挟着自我的生活、遵从着自我的内心、带着自我的情感……为后续想象习作中的“合理”,储备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资源。
鉴于此,这篇习作的教学就不能急于与神话挂钩,也不要急于亮出习作的主题,更不能急于提出习作的要求。教师应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长里短……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是核心。如自己有哪些愿望,实现起来有难度;生活中有哪些遗憾,让你很后悔,而又无从挽回;生活中有哪些目标,很难实现……就在学生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无从着手之际,教师可以相机亮出本次习作:没关系,这一切都可以实现啦!让你和 过一天,让你梦想成真。
二、紧扣“选择的人物”,提升人物刻画力
接下来,就涉及到第二关键词: ,即选择谁。这个范围太广泛了。教材就先罗列了一大堆:有的本领高强、爱憎分明,如哪吒、葫芦娃;有的机智聪明、惩恶扬善,如神笔马良;有的美丽纯洁、温柔善良,如白雪公主。学生阅读过的书籍,观看过的影视作品,可以选择的人物实在太多了。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选择人物时是相对草率的,感性为之,率性选择。即不经过任何考量,随意选择,要么是纯粹从兴趣入手,自己喜欢哪一个,就选择哪一个。
这种选择的方式,导致很多习作无法真正体现“神人物”的特点,以致于全文如果换一个角色照样可行,这与神话故事中人物个性鲜明的特点就背道而驰了。任意选择一个都行吗?当然不行,可以选的余地大,更需要对学生的选择进行指导。
首先,要从神话人物的特点入手。神话中的人物通常具有神奇的本领,可以让我们尽情施展想象力。选择的人物必须是你非常了解的,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这种了解必须是多方位的,要熟悉他的本领,具有哪些超越自然的神力,才能在后续的想象和创编中,做到因材施“写”;要了解他的习惯与性格,才能在创编神话故事中,与“我”友好相处。
其次,要从体现的意愿入手。选择,如果朝着唯一性的层面迈进,所选择的内容就会体现出极强的典型性。这篇习作选择怎样的人物,应该尊重学生对于人物的了解,也需要根据自己所要体现的意愿。某种程度更需要从自己所创编的故事情节入手,体现故事与人物、意愿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中花精力,要专门预留出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从众多的神话人物中选择最合适的角色。不妨引导学生从自己所要体现的意愿入手,先确定两到三个可以入选的人物,在不断思考之后,逐步剔除另外两个,保留一个自己认为最契合的。
但每剔除一次,都需要说清楚原因:为什么剔除这个,保留其他两个?这样选择、确定人物,学生就会经历两个层级的筛选:第一是从广罗大“神”中,圈定符合自身故事的类群人物,这些人物符合自己故事中的基本定位和需求;第二是从类群人物中敲定典型角色,是对人物设定要求的逐步细化和聚焦,最终形成不可获取、无法替代的选择效果。
三、紧扣“过一天”,提升故事设计力
最后的关键词是“过一天”。为什么是要强调“过一天”?为什么不是“在一起”或者“过一年”?笔者以为“过一天”这个时间量,设置非常贴合本次习作。
首先,“过一天”是持续性的时间,即从早到晚,这就意味着故事应该有突进、有变化、有发展。其实,很多学生并不会写故事,写出来的所谓故事,更是场景描述,这是第二学段学生缺乏“故事感”体现。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发展。而“过一天”,则给了学生相对自由和充足的时间背景,让“我”和选择人物的言行细节,有了尽情展现的余地,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了足够广阔的舞台。
其次,“这一天”贴合学生现有的故事控制力。时间过长,背景再大,学生对于故事的设置、想象,就会走向失控的尴尬,这不是四年级学生所能充分利用并能利用好的。同时,也贴合了想象类习作,日趋“合理性” 的实际需求,便于学生能够利用一篇习作的篇幅,将所想象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鉴于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明确定位故事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层次,上不封顶,下必须要保底。
故事的想象和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蕴藏着丰富的技巧和独特的智慧。一部电影能够吸引人,一个好的故事框架,不仅是基础,更应该是核心。吸引人的故事,可以有倒叙和穿插,可以有悬念和反转,也有教师提出故事中要有真真假假的迷惑,要有起起伏伏的跌宕。这些都可以有,但都不应该成为该教师教学的内容。那教师应该教学什么?自然不能脱离教材。
这个神话单元,隶属于故事性范畴。语文要素头要求“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这篇神话故事的想象习作,需要学生能够借助起因、经过、结果,设置出一个逻辑贯通、结构完成的故事——这应该成为这篇习作的保底目标。
故事的设定,除了关注基本的框架结构,同时也要关注人物的言行细节,要让人物动起来、说起来、想起来,这是学生创编出来的神话故事的特点。单元选文中的几篇神话故事,在这一点上并不鲜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神”在各自的故事中,都是“一枝独秀”,加之作者是借助于传说改写,语言转述的意味更浓,这是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加以甄别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言行细节描写细腻的范文,或者利用“下水文”,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对于展现神奇故事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个主题,三个关键词,分别指向了本次习作的不同维度,体现了作者意志,让想象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明确了神之特性,体现了神话之奇;同时,设定了合理的故事逻辑和结构框架,让学生的习作能力有所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城南经济新区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