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角下的语用教学策略
作者: 杨桂敏近年的教学探索中,“语用”一词得到了凸显。再者,语文天生就具有审美属性的。语文课,学的是美的文字,学的是美的语言,学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审美语用”由此而来。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基于“审美语用”这一主张,发掘美、顺应美、涵泳美,试图阐释、探寻出更多语用之美。
一、美的发掘:厘清基于“审美语用”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首先应当学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学的是“如何让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的是“如何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往细处说,在语用过程中,领会文章立意的深远,构思的精妙,及修辞的适切、节奏的韵味、风格的独特等,最终又为语用服务,回归语用。这是将“语文”视之为美的现象、美的存在,这是从审美的高度重新发现和理解语文。以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谈谈如何确定基于“审美语用”进行教学。
1.基于“审美语用”的整体解读
基于审美的视角,本文在立意、构思、修辞、节奏、风格等方面,均蕴含着语用之美。首先,文章立意深刻,展现了平凡事物中蕴含着的美。其次,文章采用“层层剥笋”式的构思,全文紧扣“奇妙”一词,分成“天空”和“大地”两个部分,而“天空”和“大地”两部分,又分别按照从“清晨、白天、一天结束了、黑夜降临了”和“春、夏、秋、冬”这样的时间顺序展开描写,两个部分按照从“一天”到“一年”两个时间轴推进,依次描写了一个个鲜活的、奇妙的画面,可以说,构思明了又巧妙。此外,文章饱含想象力,从事物的颜色、声音、形状等多个方面展开想象,字里行间均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以及饱满的情感。因此,无论是在修辞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本文都极具审美价值。
2.指向“审美语用”的内容筛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据此,可以确定本文第一块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感受文章的构思之美”。此外,因为文章多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洋溢而出的美好。因此,感受文章中的“修辞之美”和“风格之美”,也是本文在审美语用视角下的重要学习内容。
二、美的教学:探索指向“审美语用”的教学策略
根据核心素养,教师将“审美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指向于内容理解的“接受和理解力”、指向于思维品质发展的“思辨力”、指向于高级旨趣的“鉴赏力”、指向于表达的“创造力”。从“理解力”到“创造力”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审美素养的提升,必须依托于生长性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教师提出了“基于整体语境”“指向终极语旨”“还原具体语象”“体验真挚语情”“把握前后语脉”“品鉴真挚语韵”等六种策略。
1.基于整体语境
美是整体的,语用的美也是整体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语用之外,都需要有一个支撑其效果的整体环境,即“语境”。语境对语用有制约作用,同时又有着促进作用。从建构语境,到融入语境,再到重新回归语境,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不断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美的接受与理解的过程。
2.指向终极语旨
好的教学应该像个球。于文章而言,所谓的球心,便是它的中心思想或创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文字?他到底是想表达些什么?这之中一定有着某种缘由。这里头的缘由,便是这个球心,是文章的终极语旨。作者写的文字,必定始终在指向这个终极语旨;而我们的教学,也必定要顺着文路,指向终极语旨。
3.还原具体语象
所谓“语象”,顾名思义便是“用文字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像”,是指不脱离语词或词组所形成的一种印象、形象、影像。教材中的文本有百分之九十是文学性的文本,这些文学性的文本,对应的是大千世界中种种具象的事物。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学习文学性文本的语言就不应当是灌输、说教、填鸭,就要遵循文学性文本的规律,去唤醒,去熏陶,去还原。
4. 体验真挚语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文字都是有温度、有生命的。当然,对文章情感的体悟并非脱离语言文字后纯粹的情感,是基于言语的情感,道是“语情”。脱离了语言文字所感悟到的情感势必单薄浅显,牵强附会,呈无病呻吟状;反之,基于语言文字之情,则是真挚可感。
5.把握前后语脉
通常,文章都是暗含着一定文理的。前有呼,后有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断断续续的线,或明或暗,或横或竖,或纵横交错,或暗流涌动,此为语脉。教学中,若能准确把握文本的这些脉络,将其贯通一气,则会令文气与文心合一。
6.品鉴真挚语韵
语韵,即语言的韵律。因为词语、句子组合方式的不同,句式长短差异,前后顺序不一,使得语言呈现出不一样的韵味。或绵远悠长,或简明扼要;或哀伤低沉,或轻快明朗。有的时候,一字之差,风格迥异;一字之倒,味道相左。语言这种独特的韵味,要细品,需慢酌。需潜心涵咏,方能得其一二真味。
以上六种策略,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以《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还原具体语象”:第一步,以“云彩”部分为例示范如何送“雅号”。(1)出示语句:“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2)想象云彩会告诉我们哪些奇妙的故事,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送出“雅号”:故事大王。(3)让学生再根据云彩其它的特点送出其它的雅号。(飞行家、孙悟空、变形大王等。)第二步,明确“雅号”的一般特点与作用:用以表现某人或某物的某些优点,进行欣赏和赞赏。第三步,链接到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中的“气球图”,通过引读 “幽默大王”“智多星”等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雅号”的概念与意义。第四步,小组合作,从“云彩”“雨点”中挑选一个对象,送出“雅号”。
以上教学,通过“赠送雅号”这样一种任务驱动的方式,主动从不同角度去去感悟作者想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还原了字里行间中蕴含的具象的事物,即——还原具体语象。如此,既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且锻炼了学生概括提炼、小组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力、沟通协调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美的体验:创建实践“审美语用”的教学方式
探索过程中,项目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突出学习过程”为核心,以“学路”为导向,以“导学”为手段,探索了以“独立学、合作学、训练学、反馈学”为支点的“四学课堂”,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撬动“审美语用”课堂(见图1)。
请看《我们奇妙的世界》中的教学片段:
1.独立学:自主体验美
师:同学们,除了“云彩”,“太阳、雨点、余晖、水洼、群星”也渴望能得到你们送出的“雅号”呢!来,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你准备送给谁一个什么“雅号”?
(生自由思考、批注.)
我们认为,美,更多的时候需要个体自主体验。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在真正开始合作交流之前,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学生有了自己思考后的成果再进行分享和交流,就不至于让学生在合作中陷入漫无目的的境地。
2.合作学:分享碰撞美
师:刚才,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下面,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挑选一个对象送出不同的“雅号”。
(小组之间讨论3分钟,并将“雅号”写在卡纸上)
在学生已有了初步的独立思考成果的基础上,组内展开合作。此时的合作,有了更多思维的碰撞,组内成员之间达成了“互通有无”的良好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而学生是真正的研究者、分享者,体验者。
3.反馈学:点拨引导美
师:哪一组派代表来说一说,准备送给谁什么“雅号”?
生:我们组送给雨点的“雅号”是“演奏家”“音乐家”。
师:为什么送出这两个“雅号”?
生:因为“噼噼啪啪”这个词好像让人听到雨点在演奏音乐。
师:再请一组。
生:我们组送给余晖“小画家”和“变色龙”的“雅号”。我们是从“变幻”这里体会到的。
师:什么是“变幻”?请看作家萧红写的一段文字。(出示《火烧云》片段)
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说明变的颜色——
生:多。
师:四个“一会儿”说明变化很——
生:快。
师:“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说明变得——
生:没有规则、无法揣测。
师:变化多、变化快、变化得没有规则无法揣测,这就叫——
生:变幻。
“反馈”贯穿于课堂师生交往活动的全部过程,是对课堂活动的有机调控,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的激发器。我们发现:“反馈学”的通病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带着学生故“地”重游,就是潇潇洒洒放手,学生漫无目的,无法达到分享和碰撞美的效果。因此,以上教学中,我们重锤敲击在“重难点”、闻风而动在“疑惑点”、曲径通幽在“生成点”,针对学生提到的“变幻”这一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把学习引向纵深。课上,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灵感不断被激发,审美体验不断得到提升。
4.训练学:表达创造美
师: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声表达你的感受吗?
(出示六幅相应的图片,配乐起)
(生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奇妙的世界!作者是怎么样把这些表现出来的呢?
生: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还借助了“如”“好像”等这些词。
师:是啊,作者就是借助“如同”“仿佛”“犹如”等词,发挥想象,把原本普通的事物书写得如此奇妙的!
教学中,我们容易将“训练学”机械地将“训练学”理解成做练习,实施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漫天撒网,导致学生缺乏美的体验。事实上,训练学,便是在听、说、读、写多种手段的训练中,习得学习的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表达与创造出美。以上片段中,我们采用朗读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当然,“美无定势”,便“教无定势”。因美有着极广阔且丰富的内涵,有着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形态,因此,对于语用之美的发现和运用,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审美语用,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