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阅读想象能力序列特点及实践思考

作者: 乔任

审美语用,主张学习“如何让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阅读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借助阅读文本的表达,在脑中创造具体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阅读想象能力提升,融合体验文字美与画面美,是“审美语用”的教学取向。

一、教材编写特点

1.量:贯穿始终

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它作为语文要素多次明确提出,三至六年级共有7个单元涉及,编写体量大,出现频率高。一二年级虽未明确提出单元语文要素,但以课后习题的形式,渗透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质:侧重呈现

细看教材编排,同样是“阅读想象”语文要素,不同学段、不同文体呈现不同要求。(见表1)

3.形:逻辑序列

编写形式上契合了语文能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整体上呈现“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稳步提升”的特点。(1)想象的依据:从词句到段篇。低段处于阅读想象初步阶段,从“词句”入手,选取文本中适合展开想象的一句话,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尝试想象训练。中高段则以“段篇”为主,从段落或全篇放眼去看,学生阅读想象的依据更为丰富,选择的角度更为自由。(2)想象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如二年级下册园地一“字词句运用”感受春天的具体事物,到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自然之美”,再到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体会艺术之美”。(3)想象的内容:从单一到综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本以状物为主,围绕一个事物展开想象;到了高段写景散文想象的内容丰富了,想象画面自由选择主体的视角。

二、“阅读想象”教学实践

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各学段间彼此关联,要求逐步上升。厘清教材编排序列特点,准确把握各学段教学重点,才能助学生习得良好的阅读想象能力。

1.初之“翼”

低段学生处于习得阅读想象能力的初级阶段,适合从词句出发,画面主题相对单一,重在助学生发掘“文字”与生活体验的紧密联结,打通“文字”与“想象画面”之间的转译壁垒。

(1)感官启发。低段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想象画面有助于对文字的理解。要让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可知可感,需要借助真实生活体验。我们从感官启发入手,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与内心的感觉,加以体会。

【案例一】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教学实录:

①导入:读春天代表性的事物——天空、阳光、田野、微风、柳条、草坪。读着读着,你看见了什么?出示:(    )的(     )。②学生反馈。如:蓝蓝的天空、细长的柳条……(使用的词语较简单,且重复率高)③教师点拨:每一人心中的春天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感受……寻找诗意的画面,捕捉五彩斑斓的春天。④小组合作:借助导图,尝试想象。

支架1:启发感官,以“溪水”为例(见图1)

支架2:巧用修辞,以“阳光”为例(见图2)。

(2)聚焦主体。低段大多是从“句子”出发,开启阅读想象。这些句子有以下特征:一是描绘主体单一;二是画面感较强。低段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想象画面出现偏差。准确地把握想象的主体与想象的方向,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可感的画面。

【案例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段:

示范例句:“沿着长长的小溪”“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

①抓关键词,铺垫环境:课件出现“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②借助插图,想象雷锋。如: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笑容,穿着一身朴素的军装。③基于课文,丰满人物:抓住“抱着迷路的孩子,泥泞路上的脚窝”等信息,分维度还原当时画面。什么样——他身上的军装湿漉漉,脚上的鞋子沾满了泥土。做什么——他一手抱着,一手遮在孩子头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说什么——他带着笑容安慰怀里的孩子:“别怕,别怕,叔叔带你去找妈妈。”想什么——他心里默念着:雨啊,快点停吧。千万别把孩子淋冻着了。④写画结合,统整画面。

(3)随文调整。二年级出现“边读边想象”的要求,具体如何做低段学生是很模糊的。教师示范分解具体的过程,经常给予实践机会,学生方能熟练掌握。

【案例三】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匹出色的马》教学片段:

示范例句: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①读到“河水”——我家旁边小河的水面。②读到“碧绿碧绿的”——把河水的颜色调整为“碧绿碧绿的”。③读到“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碧绿的河面上波光粼粼样子,波纹荡漾。④小结:读着文字,根据信息,随时调整脑中画面,想象会与文字更贴切。

2.渐之“翼”

中段继续实践“边读边想象”,范围由“句”过渡到“段”;想象对象更多元,内容也更丰富,对于想象画面的质量要求也有提高,应重视想象在丰富性和层次性上的提升。

(1)合理布局。中段阅读想象不再局限于单一对象,文字所展现的画面内容往往是多元的。这就需要学生尝试在脑海中合理安排多种事物,使画面饱满和谐。

【案例四】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绝句》的教学片段:

借助表格(见表2),将画面想象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小组讨论,丰富画面想象。

(2)化静为动。中段阅读想象不再停留静止画面,要在脑海中架起一架摄像机,随着文字的输入来“放电影”。借助图片、视频、配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孩子将想象画面连动起来。

【案例五】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第4自然段教学片段:

①导入语:稻田上的小燕子是“斜飞”,那湖面上的呢?②演一演,理解“横掠”:请把手化作飞翔的“燕子”,它是怎么飞过湖面的呢?请你来试一试(平行地轻轻擦过)。除了“横掠”,哪些词也让画面动起来了?(沾、荡)③课件播放视频“燕子横掠湖面”,再读第4自然段,提问:你仿佛看到了     。④学生交流。

(3)具化补白。中段学生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还是生活体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更应关注想象的个性化和独特化,鼓励结合自身体验对于文章未提及的部分,进行补白式想象。

【案例六】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第5段教学片段:

①导语:瞧,飞倦了的燕子们正在休息。齐读第5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②出示图片:燕子电线杆休息图。③导语:这些可爱的春天使者,休息时也是充满生气。文中的“几个小黑点”在你的脑海中变成了鲜活的画面。④交流。

3.丰之“翼”

高段阅读想象依凭的文字,理解难度加大,趋于抽象,趋于艺术化的表达,趋于内心情感的抒发。高段的画面想象,强调的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置自身于情境之中。

(1)艺术铺垫。无论是以“从所读内容想开去”体会自然景色之美,还是以“想象”感知艺术之美,想象文章以散文为主,多出现“情景交融”与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如六年级上册《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再如《丁香结》:“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想象这两幅画面,了解中国画与印象派画的作画技法,帮助学生体悟生活中的艺术美感,从而形成与文字契合并极具感染力的想象画面。

(2)融汇通感。高段要突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藩篱,融汇通感来感知画面很关键。

【案例七】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第9自然段教学片段:

①默读第9自然段,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句子。②导语:这是皮鞋匠的“联想”。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月亮初升,洒向海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③聆听三段《月光曲》片段,为三个画面选择对应朗诵配乐。④正确排序后,整体聆听,感受音乐的变化,完成选词填空:先是(轻柔舒缓),再是(逐渐增强),然后(高昂激越)。⑤小组合作,再次聆听三个片段,组员分别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中一个画面。

提升阅读想象能力,如同为“审美语用”安插了一对飞翔的翅膀,生长“阅读”的力量,拥抱“想象”的春天……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