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的课文插图教学尝试
作者: 胡梦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纵观教材,插图的形式极其丰富,有单图也有复图,有照片也有绘画。一幅幅色彩鲜明、风格迥异、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装点了教科书,也与文字相映照,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
一、在识字写字中认识美
汉字的起源是原始人的图画,从最早的表意符号到如今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字,“图”依然是汉字学习最有效的资源之一,学生可以借助教科书中的插图为识字与写字搭建支架。
1.识字教学,插图可以多次利用
当识字教学与课文插图紧密结合,被感知的文字形态与色彩将帮助学生更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语文美育的过程。以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中“井”字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找一找“井”在哪里;接着播放动画,演示四块条石摆放在水井之上,启发学生借助插图发现“井”字的造字起源和字形特点;然后出示金文“”,并积累“一口井”“井沿”和“井水”;最后通过看插图,摆词卡,开展情景口语训练:这就是毛主席带着战士和乡亲们挖的(一口井),周围用石条搭出高高的(井沿),里面是清清的(井水)。
在识字过程中,学生从插图中直观感受到“井”字的字形结构美,加深了对字的识记和理解,接着拓展和积累了词语,在对照插图说话中初步感受毛主席的品质。以一图带一字,以一字带一串词,以一串词带一个情境,以一个情境带出一份高尚情操。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直接感知了汉字的文化美,初步感受了人物的品质美,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感知力。
2.写字教学,插图可以反复欣赏
无独有偶,写字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的形状和色泽等,落实写字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如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中“田”与“禾”两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插图,在观察插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再启发学生深入细节,感受纵横阡陌的“方块田”和茎叶舒展的“撇捺禾”之笔意美,相机创编儿歌“四四方方一块田,中间小路分四边”“沉沉谷穗垂下头,叶片舒展挺田间”,指导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做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占格美观。
二、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美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教科书中的插图与文字所表达的美是相互依托的。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课文插图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引发学生美的想象和联想。
1.图文互赏,整体感知意境美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课文的插图可以成为整体感知的媒介,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初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以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为例,直接揭题后,教师借助插图分步出示语句“树林”“雾蒙蒙的树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让学会说呢过初步感受修饰语连用能写清事物特点。接着,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靠近树林,闻一闻“草木气息”,再逐一品读“苦苦的草木气息”和“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继续感受修饰语连用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最后,同理出示“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并通过图文对照和还原比较,让学生感受父亲与树的形象相似、气质契合、精神相通。学生随着插图与文字,沉浸在宁静、自然、温情的氛围之中,感受修饰语连用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2.图文互索,品味语言情调美
(1)按文索图,理解语言。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品析语言。以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登鹳雀楼》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例。本句语言精练,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存在理解盲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白日”和“依山尽”的意思呢?本课的插图就是一个好资源。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白日依山尽”圈画景物,然后通过猜读感知“白日”即“傍晚的太阳”,再通过观察插图中太阳与大山的距离,展开象形,理解“依”字,最后进行情境创设的朗读指导。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入目的是课文插图呈现的水墨山水,感受的是诗人咫尺万里的磅礴气势,教师再适当点拨“尽”和“入”两字的朗读,在平长仄短的朗读中,诗意宽广辽远矣。
(2)按图索文,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按照文字去插图中探秘语言,学习方式可以逆向化,即按照插图细节去对照文本,辨析、积累语言,锻炼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以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教学为例,在学生找出狐狸的三次语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第一幅插图对应的是狐狸第几次说话,并说说理由。此教学环节指向学生重新走进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提取关键短语“摇了摇尾巴”以佐证插图与文字的对应关系。接着通过联系前文,抓住狐狸的神态和动作继续深入研读。再同理学习狐狸的后两次说话。如此,通过深度的按图索文,学生在熟读课文后,既感知了狐狸狡黠聪敏的形象,又积累了复述的语言素材。
(3)读文绘图,熏陶情感。在教材中,并非所有课文都有配图,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本课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生活,教学中,仅通过呈现文字不足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面对这类无插图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了借助网络图片和视频资源外,还可以凭借文字,通过师生合作,自绘插图,继而帮助学生读懂文字。首先,引导学生在细读课文一二两段后,根据课文摆一摆词卡(朱德、毛泽东、队伍、根据地、敌人、井冈山、茅坪、山高路陡),并说说理由。接着,师生合作完善板书,为课文一二两段补上插图。最后,根据绘制的插图,反复练读课文一二两段,并尝试背诵。
通过读文绘图的方法,可以快速拉近文字与学生间的距离,打破一些因为时空而产生的“人”“文”的陌生感,适用于此类文章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读文字和绘插图,感受着当时抗战的艰辛,体会着朱德同志的品质,体验着这份道德情感美。
三、在言语实践中表达美
1.口语交际,以图促讲,有序表达是重点
在口语交际栏目中,插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美育的契机。教师应认真研读插图内容,创设口语情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有序表达中积累写作素材。以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插图《父与子》为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优先做好看图说话的示范。在教学时,可以先以一幅图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一幅图片的方法,进行有序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图片,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进行串讲。最后,根据前几幅插图的内容,做出合理的故事续编。如此,从插图出发,紧扣单张插图的观察方法,延伸至多张插图观察的教学步骤,能降低口语交际难度,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画面和阐述画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看图说话的方法,也感受了漫画家简洁明朗的构图和诙谐幽默的亲情。
2.写话习作,以图促写,准确表达是难点
写作在小学第一学段称为“写话”,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看图写话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写话形式之一,此过程综合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写话”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描述图片描绘的主要内容;其次,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顺序进行插图的细致描述;接着,启发学生关注插图中的细节,完善口语表达内容;然后,根据描述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最后,将口头表达的内容进行文字转换,完成写话。在写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树立插图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紧扣画面中的矛盾冲突展开想象,通过反复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习精准的观察以及准确的表达。
识字写字的积累为阅读打下基础,阅读的积累最终为言语表达提供优秀范例,这是语文学习的逻辑顺序,也符合学生语言学习和逻辑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课文插图这一素材充分运用,凭借其在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辅助,帮助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文化、书法美;感知词汇的色彩、情调、情感美;读出言语的节奏、韵律、意境美;训练写作的立意、语流、形式美。使得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对语言文字和图片画面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当然,语文美育的过程并不是单线推进的过程,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而是持续、潜移默化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才能产生持久的精神影响,最终提升整体精神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