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策略

作者: 周焕丽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和体会,忽略朗读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来代替传统的以讲解和分析为手段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从课标出发,阐述朗读的三个层次以及策略。

课标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因此,教学时要牢牢把握这个总要求。

一、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1.朗读做到正确

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吐字时,声母发音短促响亮,韵母发音饱满圆润,总体做到发音清晰,字正腔圆。能根据语意读出短语之间的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段落之间的停顿。要求做到不唱读,不顿读,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读,不破读。要想避免这些错误,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的朗读态度。其次,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能生巧。要让及时纠正,长期坚持,良好的朗读习惯自然会形成。做到“正确”朗读,是“流利”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读正确是第一步。

2.朗读做到流利

流利地朗读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文章读得连贯流畅,语速适中,达到字字顺心,句句上口。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看到一个字或一个词,因而朗读很容易变成唱读或顿读。两种读法都不可取,而且一旦形成唱读或顿读的习惯是很难改掉。如果扩大视线范围,一眼能看到一个词组或一个短语,甚至一个短句,连续地朗读,朗读就会比较流利。可以通过扩大视线范围达到流利朗读的目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读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师范读、接力读、分组读、挑战读、男女分读、分角色读等。如一、二年级的很多课文,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用手打节拍,一边读。人物对话较多的内容,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写景的内容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或一人读一句等形式来读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新颖的朗读形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流利朗读水到渠成。流利朗读不是速度上的简单加快,而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朗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3.朗读做到有感情

有了“正确”“流利”地朗读,感情朗读就有了基础。有感情朗读可分为共性化朗读和个性化朗读。共性化朗读就是在整体理解了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出对文本的理解。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中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描写的是草原的辽阔、寂静,朗读时语速偏慢,语调适中;后半部分描写的是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语速加快,音调稍高,表现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表现了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表现了陶罐的虚怀若谷。文中有这样一处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在读铁罐说的话时时傲慢的,在读陶罐的话时,不仅读出谦虚,还有不卑不亢。总而言之读出感情要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做到抑扬顿挫,自然流露。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1)充分利用语句中提示性的词语。如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文中,“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胸有成竹”就是提示词,意思是在做事之前,已有充分把握和通盘考虑,读时就要读出孙膑的有把握和自信。(2)对于没有提示词的,补充提示词。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中“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因为鲁肃并不知情,他对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觉得根本不可能,所以,可以在此处补上“鲁肃疑惑不解地对周瑜说……”,或者“鲁肃满腹狐疑地对周瑜说……”。接着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十天造好十万支箭,来陷害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周瑜觉得根本不可能,诸葛亮这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此处可以补充“周瑜笑里藏刀地说……”或“周瑜幸灾乐祸地说……”(3)抓住重点词品味朗读。如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在朗读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找出重点短语“千斤巨石”“纹丝不动”因为这两个短语最能体现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友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的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4)创设情境朗读。如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学生无法体会当时人们翻身做主人的兴奋与幸福,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今天就是1949年10月1日,我们结束了被剥削被奴役的黑暗时代,我们将过上幸福充满光明的美好生活。我们就是千万个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学生的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5)通过想象画面进行朗读。如: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意境优美,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想象画面,通过感情朗读,来感受乐曲的美妙,以此体会贝多芬琴艺的高超。可引导学生从三幅画面入。第一幅:从“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到“洒满了银光”,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按键的轻柔,音乐的悠长、舒缓,再进行朗读体会。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提醒学生景象变化了,音乐气势逐渐增强了。要在朗读中表现出乐曲旋律的变化。第三幅图:从“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到“朝着岸边涌过来”,引导学生抓住“大风”“巨浪”“涌过来”等词语,在朗读中体会音乐的骤然响起,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的变化。

个性化朗读就是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受。学生总是根据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所以对文章的感情的体会和理解有着鲜明的个性。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有的学生认为要读出母亲的气愤;有的认为要读出责备;有的认为要读出爱意;有的认为要读出孩子的孝心。如果联系作者家中的贫穷,则应该读出母亲对儿子的责备;如果联系儿子的孝心,就要读出爱意和高兴。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进行朗读。

二、注重朗读评价

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那么,在评价的时候,就要紧紧围绕这个总要求进行评价。当学生朗读后,可围绕朗读总要求的三个层次,从优缺点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自信心;用鼓励的语言指出不足,可以提高朗读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自评,当学生朗读后,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朗读时的状态,对自己朗读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激发他自己去扬长避短,下次会读得更好。

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会片面,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也能够认识到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评价,往往具有指导性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教师评价时除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更重要的要让学生树立朗读的信心。对于读得好的,教师要善于表扬。如:“我都听入迷了!”“比教师读得都好!”“你的朗读,让教师眼前呈现出了这幅美妙的画面来!”对于读得不太理想的,教师要用鼓励的口吻提出来,如“如果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好了”“如果某个词这样读就会更有效果了”等,在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让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后改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遵循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总目标。各学段有所侧重,低年级侧重于正确朗读。中年级要注重在正确的基础上,侧重于流利。高年级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侧重于做到有感情。而就一篇文章来说首先做到正确,其次做到流利,逐步做到有感情。遵循这一原则,加之有效的训练,朗读会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法宝,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长江路校区)

责任编辑 刘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