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写作的低年级阅读教学

作者: 韩小林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关注“教育意义”和“思想熏陶”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应该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来,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使命。在低年级的浅阅读阶段,如何指向写作教好语文呢?“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低年级指向写作的语文教学,需从字、词、句、段的细枝毫末开始逐步引导,唤起他们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使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和丰富。下面就以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为例,谈谈低年级教学中如何解读文字密码,指向写作。

一、关注整体看结构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二年级是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期,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段感”“篇感”,学生到中年级开始学习作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无从下笔。

《曹冲称象》是一篇叙事文,课文结构清晰,起因、经过、结果泾渭分明,是建立“段感”“篇感”的最佳素材。课题“曹冲称象”已经点名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情,教学伊始,教师先结合课题,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并思考:(1)曹冲为什么要称象?(2)曹冲是怎样称象的?(3)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了吗?学生通读课文不难发现,曹冲称象的原因是: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家都想知道它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官员们议论的方法不一样,他借助一艘船,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最后称象成功,成为美谈。三个问题直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就梳理出了事情的原委。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将自然段“合并归类”,文章的结构也就一清二楚了。当然,文章的脉络结构不光这一种,文体不一样,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一样,文章谋篇布局的方式也会呈现差异,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会有更多接触。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依样画瓢”,而是应该贴着文体、结合文本、找准文脉,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段感”“篇感”的建立,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形成“段”和“篇”的整体意识,即使是在练习写话时,学生也会在开头处“娓娓道来”,结尾处“自然收束”,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到了三年级开始写“篇”,学生自然不会手足无措。

二、联系全文看取舍

写作,就是以文为刃,把心灵切开给世人看。可见,写作是要“以我手写我心”的。而当下学生的习作现状却令人担忧,他们不知道用材取舍,大量的习作都是在毫无选择地堆砌辞藻。写外形的,必定从头到脚一应俱全;写风景的,一定按照顺序包罗万象;写事情的,一定从始至终细数一番……这样的习作,已然堕入“八股”的遗风,没有了生命个性的色彩,千篇一律、索然无味。这样的习作抹杀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违背了习作“写自己想说的话”的教学原则。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有几处精心的取舍。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叙事,所以第2自然段写大象的外形,只选择描写“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两点,突出了大象的“大”,为下文“称象”环节设下伏笔。课文的题目是“曹冲称象”,课文的第3自然段却花费不少笔墨写了官员对称象一事的议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把“官员”和“曹冲”进行对比,突出曹冲小小年纪就聪颖过人。另外,文中还有两处对比,即:曹操听到官员们议论的办法之后的“直摇头”和曹操听到曹冲想出的办法之后的“微笑着点了点头”,也从侧面衬托出曹冲的办法巧妙。教师在教学中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思考:为什么作者写大象的外形不像之前学到的写大象的文章那样写得详细呢?课文的题目是“曹冲称象”,为什么还要写别的官员议论怎样称象呢?曹操为什么听了官员的议论“直摇头”,听了儿子的话却“微笑着点了点头”呢?

解读了这样的文字密码,真相水露石出。有了这样的阅读经历,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除了关注故事精彩的情节,一定也会启动这样的阅读记忆,有意识地去探究这样的文字密码。在以后的写话练习中,他们也会认真掂量“什么该写,什么该舍”,就不会出现“顾左右言其他”的尴尬局面。

三、品味语言看表达

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它们表情达意的作用。《曹冲称象》中,当众人看到大象之后,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其中的“到底”两个字暗示大象的重量成谜,大家想要一探究竟,却深知困难重重的无奈和遗憾。阅读中若不追究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很容易被轻而易举地一带而过。另外,文本介绍曹冲,只用了一句话,即“曹冲才七岁。”一个“才”字,一字千钧,赞扬了曹冲人小主意大,教学中若不善加引导,学生有可能会把这里的“才”理解成“刚刚”的意思,认为这里的“才七岁”是指曹冲刚刚过完六岁生日,开始进入七岁的年龄。

教学中为了突破这样的难点,教师带领学生从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入手,思考:这样的“墙”和“柱子”是像泥土堆的那样轻,还是像水泥浇注的那样重呢?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难解之谜呢?”这样的移情入境,一边联系上下文推敲,一边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底”一词的妙用。教学“才”这个字,为了避免歧义,教师可做这样的铺垫:“为什么听了官员的建议,曹操直摇头,听了曹冲的建议曹操却直点头呢?曹操手下的官员个个学富五车,见过不少世面,猜猜他们的年龄吧!那时候曹冲有多大呢?”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鲜明的反差产生思维的激荡,理解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只有“走进才会亲近”,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架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在“一字千钧”的妙用中探究出语言的秘境,从此平铺的文字有了光彩、声音和情感,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四、结合目标设练习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只有阅读的体验,没有写作的检验,也只是“临渊羡鱼”的空谈阔论。因此,教师需要带着学生进行习作的尝试。小学低年级段的练笔以“保护学生写作兴趣”为主,所以练笔的要求不能过高,须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量身定制。

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第1、第2课以及语文园地一都安排了适当的动词练习,如“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旨在让学生积累动词,并初步建立准确运用动词的意识。教材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则安排了“做手工”的交际内容,要求能按照步骤,说清做手工的过程。《曹冲称象》的第4自然段则借助曹冲的口,有步骤地陈述了称象的过程。教材这样的编排不是无意识的巧合,而是有关联的巧设,教学中若能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教学《曹冲称象》的第四自然段,教师分三个步骤进行:(1)画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2)按照先后顺序把曹冲称象的步骤排排序。(3)加上表示顺序的词,即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按照顺序,加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巧用动词”,这就是写清称象过程的文字密码。推此及彼,教学后面的口语交际“做手工”也就有了模仿的依托。

认准教学目标,循着编者的意图,有目的、有计划、有节奏、有分寸地安排一些练习,在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的实践中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和表达,这才是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带领学生解读文字密码,指向写作,不应程式化、八股式地解剖文本,而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基础上的启发和引导,这样的教学不仅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处,更为写作教学找到了丰富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