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支架 提升理解能力
作者: 陈峰支架,生活中常见的是“脚手架”,是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框架。利用此性能,在教学中搭建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笔者以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搭建阅读支架,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搭建识字支架,感知课文内容
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但词汇量积累得还不够多,仍需不断学习和巩固。字词教学往往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给学生搭建识字支架,引导学生巧用多种方法识字认字,了解生字的音、形、义,能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讲述了红头蟋蟀不小心被牛吃到肚子里,青头蟋蟀运用科学知识智救朋友的故事。课文内容贴近生活,情节跌宕起伏,学生都喜欢读,课前预习时教师就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把字音读准,辨一辨字形,想一想意思。课堂上,采用整组识记的方法学习生字,如“齿、嚼、吞、胃、咽”这五个字都与吃东西有关,放在一起出示以后,先是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字音,再互相读,齐读,然后出示“牙齿”“牛胃”的图片,把识字和实物联系起来。再做一做“嚼、吞、咽”动作,理解“嚼”就是用牙齿咬,把食物磨碎的意思;“咽”是把东西吃下去的意思,“吞”就是没有嚼或没有细嚼就吃下去了,吞到肚子里实际上就是到了“胃”里。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找出含有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如“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牙齿的功能是嚼碎食物,牛吃食的特点是一开始吃草的时候并不会细嚼慢咽,而是囫囵吞下去的。
顺着这个识字支架,学生就悄然地走进字词的世界,在读读想想中兴致勃勃地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养成了乐于学习、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搭建叙述支架,厘清课文脉络
精彩的故事往往都有一条或明或暗的叙述线索,引导读者一步步读懂故事。教师利用这根线索为学生搭建叙述支架,能使学生轻松地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梳理写作脉络,清晰地了解课文内容。
《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题目非常新颖,学生初读课题的时候都很好奇:在日常生活的“旅行”往往是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游览,会很远的路程,比如暑假里到海南岛去旅行,要坐一天的汽车或火车,牛肚子不大,而且牛肚子在身体里面,暗乎乎的,怎么旅行呢?学生对“旅行”一词产生了质疑,实际上就已经是抓住了课文叙述的关键词,顺着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找一找红头蟋蟀在牛肚子里“游览”了几个地方。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圈画出红头蟋蟀的“旅游”路线图:卷到嘴里→进了牛的肚子→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喷了出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就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把红头蟋蟀在牛肚子里的位置变化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此时再出示牛的侧面图,显示牛嘴和四个胃的位置,让学生在相应的位置填入课文中表现红头在牛胃里位置的词语,用箭头演示红头的旅行线路,然后根据所列图标叙述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就觉得非常容易了。
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以后,学生就对牛的“反刍”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牛有四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真实一举两得。
三、搭建对话支架,领悟中心思想
童话故事中有很多内容会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对话中,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就会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教学中搭建对话支架,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写作特色是语言丰富而生动,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用了很多的对话,来表达红头蟋蟀和青头蟋蟀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关注课文中的对话以及提示语,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如课文的第1~6自然段介绍红头蟋蟀和青头蟋蟀在草堆里玩捉迷藏,这也是学生平时经常做的游戏,学生很有认同感,因而在读他们对话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们两个想象成自己和小伙伴,读的语气非常轻松愉快,表现出“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从而为后面“红头蟋蟀有难,青头蟋蟀千方百计营救”打下了伏笔。而当红头蟋蟀不小心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第8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两处出现了红头的大叫“救命啊!救命啊!”可以看出红头突遇灾难,内心非常惊慌。此时作为红头蟋蟀的好朋友——青头蟋蟀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它肯定会马上伸出援助之手,采取营救措施。“急忙问”一词反映出它听到好朋友呼救时的着急,接着连忙跳到牛背上,被牛尾巴扫到地上以后下去,就在地上喊,“一骨碌”一词说明它爬起来的速度很快,体现了它想要救好朋友出来的迫切心理。然后又跳到牛背上大声安慰红头蟋蟀,给它出主意,鼓励它坚持到底,还爬到牛鼻子上,用自己的身体蹭牛鼻孔,让牛打喷嚏,最终就出了好朋友。正是青头蟋蟀的鼎力相助,红头蟋蟀才会“牛”口脱险,保全了性命。
阅读课文时,抓住红头蟋蟀和青头蟋蟀在对话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就能把自己代入角色,在对话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四、搭建辩论支架,引发深入思考
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辩论就是通过“听”和“说”的综合表现形式,搭建辩论支架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课文的写作主题,有效促进“读”和“写”的提升。
《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红头蟋蟀和青头蟋蟀相对于牛来说是很小很小的动物,当红头蟋蟀不小心被牛卷进了肚子以后,青头蟋蟀有没有能力让牛不要吃掉好朋友呢?当教师提出这个论题以后,学生中就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课文中已经写明了青头蟋蟀让牛不要吃掉红头蟋蟀,一种则认为青头蟋蟀长得这么小,肯定没有能力让牛听它的话,乖乖地把吞到肚子里的红头蟋蟀给吐出来。于是,教师就利用课堂上的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认为“青头蟋蟀有能力让牛不要吃掉好朋友”的学生为正方辩护手,认为“青头蟋蟀没有能力让牛不要吃掉好朋友”为反方辩护手,然后互相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护。在辩论中,正方辩护有理有据,根据课文中青头蟋蟀的种种表现,如一听到好朋友发出求救声,马上就急切地询问好朋友现在在哪里,而且青头蟋蟀掌握的知识有很多,知道牛在吃草的时候不会细嚼,知道牛有四个胃,安慰好朋友只要不进入第四个胃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为了让牛打喷嚏,青头蟋蟀冒着被牛吃掉、可能被牛一巴掌扇死的危险在牛鼻子里蹭来蹭去,导致牛的鼻孔变得痒痒以后打喷嚏,因而顺利地将好朋友救了出来。而反方辩手则是从体形的角度据理力争,牛这么大,蟋蟀这么小,蟋蟀说话的声音肯定很小很小,牛根本听不见,要是论力气硬拼的话,一头牛可以战胜几百只蟋蟀呢?通过相互的辩论,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正是因为青头蟋蟀有丰富的知识,知道牛会反刍的特点,所以它才会想到等牛把刚才吃的草反刍的时候,在青头回到牛嘴以后,使用巧计救出红头蟋蟀,可以看出青头蟋蟀在营救好朋友的过程可谓是有勇有谋。
通过辩论,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两个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推敲,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多方面产生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角度就会变得更广,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能够引导学生“顺架而上”,在教师的恰当点拨中积极参与课堂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深化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