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陈立飞
作者: 陈立飞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新内容的理解上与已有的知识产生冲突的一种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差异,借助重整、对比、思辨等方法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一、借助重整,创设认知冲突
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学生仅凭语言文字就可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教师依据所教内容的特点进行适当重整,创设认知冲突,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阅读认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我从‘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中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我们离不开它。”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感受到的只是科学技术对我们有利的一面,教师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思进取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查资料,就“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是好处吗”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养成辩证看待事物的习惯,获得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二、借助对比,创设认知冲突
同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学生获得的认知感受也不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求知欲,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第16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句式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以后,教师让学生以倭瓜、黄瓜、玉米为对象写上一段话,并与课文中关于倭瓜、黄瓜、玉米的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描写与作者的描写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自己大多是围绕景物的美来描写的,而作者笔下的景物主要是围绕着“自由”来描写的。对此,教师适时进行追问:“为什么同样是描写景物,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呢?”借助教师创设的认知冲突,学生明白了要想表达美的心情就需要用上美的语言,要想表达自由的心情就需要用上自由的语言,语言表达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要依据自己的需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才是最为恰当的表达,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借助思辨,创设认知冲突
深层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碰撞融合的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根据实际阅读情况对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进行打破重塑,引导学生思辨阅读,促进学生自身认知的升华,帮助学生把握变化,为学生的深层阅读奠定基础。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聚焦课文题目,说说题目里的关键词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的关键词是“毁灭”,可是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呢?这部分内容能不能省去?为什么?在教师创设的认知冲突中,“毁灭”与“辉煌”形成了认知冲突。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正因为有关于圆明园辉煌历史的大量描写,圆明园的毁灭才会让人们更加痛心与惋惜,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只描写圆明园的毁灭,缺乏了与辉煌时期景象的对比,人们的感受也不一定深刻,因此关于圆明园辉煌描写的部分不能删去。教师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学需要创设认知冲突,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找到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地方,创设冲突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在冲突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