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验的习作实践探寻
作者: 吕佩芳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开展基于学生体验的习作实践,让学生回归生活,发展观察、思考、感悟、想象、表达、创造等多种语文能力,既是课程实施的需要,又是让学生习作能力与生命成长和谐共振、共生共长的需要。
一、留心生活,记录感悟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日常,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景、物、人、事中寻找话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降低习作的难度。如在指导四年级上册“写观察日记”时,笔者提前两个星期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两周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最近栽培的植物带到学校,或者以系列照片记录的方式,将植物与动物的成长、自然景色的变化发送到班级群,并从中挑选出几组比较典型的观察记录制成课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因为观察的对象都是身边的事物,因此无论是个体的连续观察还是集体展示交流,学生都感到格外亲切。如一名学生这样记录了自己种植大蒜的过程:“上个星期,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学着种一种植物,然后观察它的生长过程。我想了想,最后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好种的大蒜。我从厨房里找来一头大蒜,然后将它们一一掰开,剥去外皮,再一个个尖头朝上、根部朝下插进泥土里,最后浇上水,放到阳台上。过了两三天,我发现原来封闭的蒜头被撑开了,顶端露出了一点点绿色。再过了几天,原来的芽越长越高,并舒展开来,分成了两片细长的叶片。现在,大蒜已经长高了,圆而细的长茎上,嫩绿的叶子格外鲜嫩。”
在呈现每个时期大蒜生长的照片后,学生对大蒜的生长过程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并回忆起自己见证大蒜渐渐发芽长叶这一变化过程时的心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将大蒜的成长过程梳理成“发芽、长叶、成茎”三个阶段,并以“大蒜这样种能活吗?”“看到冒出的点点绿色,我很惊奇生命的力量”“叶子一天天长高,成为阳台上的一道风景”这样的心情贯串全文。
让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随时记录下生活经历中的点滴感悟,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降低了习作难度,做到习作时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心里话。
二、亲历活动,积累材料
体验,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人、事、景、物。在学生经历了做、看、思、悟等环节后,他们的内心必然会产生种种情感,生发表达的愿望。而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活动是助推学生当堂观察、思考、表达的支架,为顺畅习作、表达真情实感提供有力的帮助。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然后梳理这个游戏的玩法。在说到具体的环节时很多学生都忘记了,因为他们当时只顾开心,完全没有去思考快乐的来源,也没有去仔细观察做游戏时他人的种种神态、动作。因此,笔者即时在教室里腾出一片空间,让他们再比画比画。
在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后,学生有了更加仔细的观察,所以表达起来更加接地气。如有一位学生写“吹传气球”:“为了让我们能写好作文,老师特意挪开了讲台,让四名同学分成两组,做吹传气球的游戏。吹传气球,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不用手,只靠嘴吹,将气球传给对方。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叮嘱我们注意观察比赛双方的表情和动作,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游戏开始了,发球的一方先向上抛起气球,然后鼓起腮帮使劲朝气球吹气。旁边的同学见气球不肯飞向对面,也凑过去鼓起腮帮吹。终于,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气球移到了对方的上空……”还有学生留意到了观众的反应:“看到气球始终不肯向前飘,台下的同学急了,性格外向的直接站起来大喊加油,性格内向的也憋红了脸,咬紧了唇。”
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后做适时的记录,真实自然地表达当时的种种感受,这样的持续性练笔,对于学生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三、场景再现,丰富内容
受生活空间的限制,学生接触到的生活并不全面,很多事情更不可能亲历亲为。因此,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应精心挑选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体验,获得新的阅历,丰富习作的内容。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看到、听到的事情,旨在巩固和提升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在实际指导时,笔者先以一段视频引入:“哥哥首先为妹妹戴上生日帽,然后蘸上一点奶油,先后抹在妹妹的鼻尖、额头和两腮上。妹妹感到自己被哥哥戏耍了,嘟起嘴,也用手抓了一把奶油要往哥哥脸上涂。哥哥灵活一闪,妹妹扑了个空。正当哥哥得意时,妈妈突然从妹妹手上刮了一点点奶油,直接往哥哥脸上抹去。哥哥避让不及,嘴唇上多了一抹白胡子。”这样的画面,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回忆,只不过视频将生活的场景更加聚焦,更加幽默。学生在观看之后,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并加上一定的想象,将整个过程描述得更加生动、具体。
在学生独立习作时,笔者发现他们的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打开,并把刚才观察、表达的方法巧妙地进行了迁移、运用,把自己心中真实的快乐写得趣味盎然,生动具体,清楚明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的虚拟场景,虽然没有在学生身上真实地发生过,但一定要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点击暂停,或者通过重放的方式,让学生对刚才的内容进行回忆、描述,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真正让学生深入其中,有针对性地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要素。
四、读写关联,共生共长
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而教材中一篇篇围绕鲜明的主题精心挑选出来的课文,正是学生积累书面语言的宝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读写关联,让学生读与写的能力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文中描写害怕心理的句子加以梳理,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探究实践:(1)课文中多次写到“我”害怕的样子,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2)平时你是怎么写自己害怕的心情的?读了这些句子以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3)试着用你喜欢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写一写自己一个人时害怕的心情。
学生在仔细阅读、摘录、比较中,渐渐发现课文中的“我”写自己害怕的心情时,有的地方是直接流露,有的是通过感受来表现的,更多的是通过动作来展现的。发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学生描写自己的害怕心理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表达:“耳边安静得可怕。我蜷起身子,把脑袋缩进被子里,连呼吸都不敢太大声。可是,怦怦直跳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我,不安全!不安全!”“我四下张望,生怕突然从路边的草丛里或黑影处冒出什么怪物来。就这样一边想着,一边走着,我感觉自己浑身的肌肉绷得紧紧的,脚步也不敢迈得太大,又不敢下得太重。”
表达上共性的认知,在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有创意的运用中,逐渐拥有了鲜明的个体情感和表达滋味。在学习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时,学生之前所积累的种种描写心理的方法瞬间得到激活、关联、重组,他们综合本学期所学的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把人物写活的窍门,再结合课本中的选材提示和词语推荐,自然有章可循、有话可说了。
学生习作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又是提升表达能力的过程。打开生活的泉源,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这样的习作实践,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认知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