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的有效策略

作者: 陈王娟

关注人文主题、落实语文要素是教材的重要教学目标。语文要素作为教材的新兴内容,有些教师对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无从着手,有些教师关于语文要素的落实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真正落实呢?

一、深入研读语文要素,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要认真解读语文要素,依据语文要素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语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学生学习的目标会更加明确,有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教师就要充分研读教材,把握寓言特征,结合每篇课文的文体特征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守株待兔》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借助拼音注释,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2)借助插图,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3)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懂得的道理。《陶罐和铁罐》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2)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说说它们各代表了怎样的人。(3)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明白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这两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与阅读提示进行思辨性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落实,教师要认真研读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注重同一语文要素下不同课文的教学目标应有所区别,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知识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平等、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要素,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如五年级上册《搭石》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讲究效率的时代,社会的节奏都加快了许多,对于阅读也不例外。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的速度越快,通过阅读知道的信息就越多,在许多结论与决策上都可以比别人快一步,可以说提高阅读速度对我们适应未来的生活有很大好处。你们想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吗?你知道怎样才能读得更快吗?读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大家试一试,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完课文用的时间最短。”教师从快速阅读的好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以及竞相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投入阅读学习,可以为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奠定基础。

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自己要快速阅读的愿望,在课堂上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快速阅读氛围。

三、观照教材编排特点,注重双线目标融合

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师把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认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模式等,设计关联性的学习活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教师在板书课题之前对学生说:“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当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教师顺势提出:“在阅读中如果遇到问题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呢?大家在阅读时要勇于积极思考,并且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再板书课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教师从单元导语切入,让学生认识到敢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再借助具体的课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实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融合,使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有效落实。

在语文要素落实方面,教师注重双线目标的融合,遵循了教材编排特点,使语文要素得到了落实,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要素层次推进,培养学生要素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取线性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的优势是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缺点是不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基于此,教师可以依据语文要素特点将其设计成板块教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要素意识。

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且观察要认真仔细。教学时,教师先以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是否留心过周围的事物,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明白了什么。当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草地会变颜色以后,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这样的发现是与什么分不开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仔细观察的好处。当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教师相机对学生说:“生活中有许多美的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并能够向小作者一样把自己发现的美记录下来,这样你会收获到更多发现的快乐。”教师紧扣观察这一语文要素,注意对观察意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把留心观察周围生活的语文要素目标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板块设计,有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教师要善于依据语文要素与课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对学生语文要素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关注要素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应遵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规律特点,引导学生真正经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经历、体验,以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更加有效。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修改。然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让自己感到神奇的是哪些地方,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交流中学生一个个兴趣高涨,对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神奇的地方进行交流,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收获到了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

在教学中,在语文要素的落实方面,教师要设计出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语文要素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依据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采取恰当的方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以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语文要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