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民间文学特质 落实创造性复述
作者: 王燕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其中,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根植于普通劳动人民之中,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普通劳动人民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质。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专门编排了民间故事,并紧扣故事文本的特点,设置了“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语文要素,与民间文学的体裁特点相契合。教师在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故事内容信息进行加工,并借助语言表达和自身的创造性解读,高效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一、基于体裁表达特征,创造性复述要保持故事的原始韵味
民间文学本身就比较接地气,是普通劳动人民以口耳相传的文学形式,不断更新、发展、迭代而逐步形成的。在整个过程中,这些劳动人民既是创作者,又是听众,因此他们的语言就具有鲜明的口语化特征。这种语言不仅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内在认知,也便于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以内化和运用。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时,教师要把握民间文学的口语化特征,尽可能保持文本原有的语言样貌,避免使民间文学的原始韵味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完全丧失。
由于普通劳动者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在展现自身勤劳、善良的个性本质的同时,也在民间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寄托了普通百姓最纯真、最朴素的原始欲望。因此,创造性复述可以对民间文学故事中人物的表现以及情节进行适当改变,而对于民间文学这一独特文体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以及内涵,则不能改动。
如《猎人海力布》这篇民间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位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背后,其实体现了劳动人民希望出现一位英雄来拯救自己生活状态的朴素渴求。在创造性复述这篇民间故事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一表达中心。如有的学生针对故事结尾猎人海力布变成石头心有不忍,将最终的结尾创造性地改编成了海力布又重新活了过来。虽然这样的改动非常契合读者内心善良的普遍愿望,但从民间文学创作的角度加以审视,这样的创造性复述,显然不符合民间文学的创作初衷。因为这样的结尾不具有任何的震慑性,无法对听众、读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而对于刻画猎人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把握创造性复述的原则,遴选相应的方法,对于民间文学的改编、创作与复述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于文本创作特质,丰富创造性复述的内涵资源
教材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设置了完整复述和简要复述,而第三学段则将复述的要求提升为创造性复述。很明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容、信息以及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整合与改编,改变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完全尊重文本内容的复述定位,构建出更加鲜活而富有思维含量的复述体系。
1.紧扣留白,展开创造性复述
由于民间文学都以故事为主,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的细节表现都蕴藏着丰富的留白,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文本中未尽之言,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拓展与想象,从而将创造性复述真正落实到位。我们依照《猎人海力布》这篇民间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可以开掘以下两点留白,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还原。其一,拓展故事情节中的场景。当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被带进龙宫之后,龙宫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里面有着怎样的宝物?那些华丽而珍贵的珍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都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补充。其二,再现人物细节。当海力布听到鸟儿的对话之后,知道灾难即将发生,他在急匆匆回家途中会遇到怎样的障碍和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劝说乡亲们离开时,又有着怎样的表情和动作?这些都可以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进行还原与拓展,还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乡亲们的视角,将自身的心理活动加以展现。这些细节的呈现,就从文本的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猎人海力布》有了更为充分的再现。
2.依据文体特征,转换复述视角
一般情况下,民间文学的故事都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可以兼顾所有细节的呈现,有着其独特的表达优势,但对于学生创造性复述而言,就需要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将自身的意识浸润在文本的意境之中。因此,尝试将第三人称转化为以学生复述为主的第一人称,可以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感受,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在心理,更好地将创造性复述落到实处。
还以《猎人海力布》这篇故事中海力布劝说乡亲们快速离开这一板块为例,教师创设海力布与乡亲们面对面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是故事中的海力布,直接以第一人称,让学生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语言复述出来。在这样的转述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当中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基于自身的认知与理解,将内心着急、焦虑、担心以及无奈之情充分展现出来。在这样的复述过程中,学生完全将自己视为故事中的一员,从而在综合性阅读和处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生成动态的创造性复述材料,在原有认知上创造出更为丰富的复述价值。
三、基于单元整体架构,促进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融合
落实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不仅仅需要关注某一篇课文或者单元中的某一个栏目,更要在单元整体视角下对单元内部的板块和资源进行横向辨析和整合。教材为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不仅仅编选了适切、匹配的课文,还在单元中设置了单元篇章页、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助学系统。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助学系统所指向的教学方法以及所承载的训练价值,在聚焦和整合之下彰显其教学效用,明晰助学系统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从而明确其精准的教学定位,为语文要素的高效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牛郎织女》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之前,就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将文本内容转化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根据这个故事发展的前后几个阶段,将连环画的呈现划分成“牛郎与织女在湖边相见—彼此了解的相识—逐步深入的相知—幸福生活的相守—被玉簪划出天河的相隔”等不同的几个情节阶段,将故事有机地进行板块呈现,凸显故事的独特性。在绘制具体的画面时,尽可能地提炼出文本故事发展的框架,从而将原本的故事转化为鲜明的层级体系,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提供有效的抓手。
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在复述时,常常不着边际,不仅影响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还对语言组织能力也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契合学生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复述改变为角色体验,创造性地将班级中不同特点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类,组建相应的角色表演小组。在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原本看似机械的复述训练,提升转化为表演过程中的动作、独白、表情和心理活动等,从而使学生以积极合作的方式再现文本故事的情节,借助形式的变化来推动创造性复述的高效落实。
创造性复述是关键能力之一,包含了理解、体验、思维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因此,落实创造性复述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本内容的精髓,更为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文本内容的情节、人物细节的展现以及复述的形式等多个方面出发,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