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阅读理论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
作者: 陈晓兰教材中古诗词的数量很多,旨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栏目,一共选编了10首诗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这些诗词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古诗词。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能理解编者编写的意图,还在采用“单篇教学”的方式,一篇一篇地进行讲解,使得阅读“低效化”“空心化”。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需要采用“互文”关联的方式,整合文本,提炼主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体会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下面,本文结合这10首古诗词,运用“互文”关联的方式,从文本整合、语言品味、活动开展三个角度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捕捉“互文”联系点,进行文本整合
“互文性”教学强调围绕同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多角度的探索。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古诗词的意象、主题、情感、体裁等写作特色,寻找一个核心议题,进行文本组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首先,巧设核心议题,整合文本。群文阅读的核心要素是议题的选择。一个好的议题是群文阅读的出发点,也是支撑整个阅读教学有序开展的支撑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文本的文体特质,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头脑风暴和值得探讨的议题。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10首古诗词,分别为《采薇》《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江上渔者》《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笔者执教的时候紧扣诗词中的“象”,确定了“多情多意之意象”的议题,要求学生梳理出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其内涵和情感。其中,“水”“花”“雨”三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围绕大的议题,笔者又设立了小的议题,如“听花语”等,要求学生梳理出相应的诗词,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并且将之编辑成册。
其次,紧扣时空变化线,整合文本。编者将这些诗词放到一起可谓别具匠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编者编排的明线和暗线,进而进行文本整合。如时空变化。10首诗词从西周的《采薇》,到盛唐的《春夜喜雨》,再到宋代的《清平乐》,跨度较大,从诗经到宋词,教师可以选取每一时期的代表诗词,要求学生从语言形式、音韵、长短句的角度,掌握古诗词文化的变迁。还可以抓住时间的变化,要求学生抓住“初春”“仲春”“暮春”“冬天”的时序变化,体悟诗词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感的转变。由此,学生围绕诗词中的时序之景,捕捉具体可感的意象,进而深入诗词,拓展意义。
二、捕捉“互文”赏析点,进行比较转换
“互文性”教学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它需要紧扣一定的赏析点,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进行阅读鉴赏,从而形成整体性认知。在古诗词“互文性”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古诗词的特点,捕捉语言赏析点,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首先,紧扣古诗词“诗画”特点进行审美鉴赏。古诗词往往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含蓄的情感。“诗画”特点成为了古典诗词典型的特点,大部分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诗画”这一典型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鉴赏的推进。此单元“古诗词诵读”板块既有诗词,又有优美的插图。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和诗以画”进行阅读鉴赏。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清平乐》《浣溪沙》等诗词,选取文本中的相关场景,为之绘制图画,并且将之转化为脚本。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组合,形成一套连环画,配上解读的说明性文字。比如,有的学生写道: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他们是一对童心未泯的老顽童,有着孩子般的可爱,在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拉着家常,这种“相媚好”是人间最大的快乐。在“以诗话文”和“以画解诗”中,学生有效地理解了诗词中“相媚好”的内涵,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其次,利用朗诵任务进行驱动,提升诗词的视听感。音乐性是古诗词与其他文学类文本最大的区别。在“互文性”阅读中,教师需要借助朗读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诗词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古诗词浓厚的音乐美。“古诗词诵读”将10首诗词安排在一个单元,意在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整合拓展,进行诗文朗诵,体悟诗词的情感。笔者在执教的时候,选取了《采薇》《春夜喜雨》《清平乐》三首诗词,设置环环相扣的朗读任务,提升诗词的教学效果,呈现出“互文性”古诗词教学起承转合的美感。
核心任务:
学校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举办了古诗词朗诵大会,六年级学生将选择《采薇》《春夜喜雨》《清平乐》三篇古诗词为素材,设计朗读大会的活动。
子任务:
1.依凭韵律,感受诗情。朗读这3首诗词,总结出朗读的要点,要求语调、语速符合诗词的情感,并将之转化为朗读的脚本,标注好韵脚,体会韵脚带来的朗读效果。
2.依据意图,进行个性化朗读。围绕这3首诗词的创作意图,请用自己的话语倾吐出你“朗读的意图”。
3.诗词音画,吟唱诗词。请结合3首诗词的内容,绘制图画;查阅相关资料,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简单说唱。
由此,学生在吟诵、说唱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并且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同时,学生能够感受到3首不同时代的诗词在音韵、节奏上有着共同点,盛唐时期的《春夜喜雨》有着意象之美、愉悦之感,宋代的诗词《清平乐》有着生活的理趣之美。不同时代的诗词散发着不同的气息,有着不同的情致。教师巧用诗文,依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声韵之美,进而让经典走进学生内心。
三、捕捉“互文”活动点,进行链接迁移
在群诗阅读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围绕文本,设置“互文”阅读的语言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重创意性工坊式读写活动,语言实践活动需要有效地将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在“古诗词诵读”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本单元古诗词的内容,提炼读写主题,形成“互文性”阅读的专题视角。比如,笔者以“雅韵小景”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1)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选取一个镜头拟写脚本;(2)请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转化为一首白话文小诗;(3)学习其中一首诗词的写作方法,选取相关意象,以诗词的形式写一处景象。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所写的作品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小学毕业纪念册。由此,学生展开不同诗词中不同意向的搜集、整理、品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升阅读的激情和动力。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统整文本,紧扣古诗词语言的规律,做到触类旁通,提升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