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中的爱国元素发掘及教学

作者: 徐世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汲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教材中有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传递着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就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系统地学习边塞诗能够塑造学生的爱国魂。

一、且诵读且了解何为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历代地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表现边塞各类题材的诗歌。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大唐王朝。从那时起,大大小小的边疆战争不断,拓展着大唐的版图。为了维护这庞大版图的统治,唐代的历任天子陆续设立了都护府,不断派兵防护边疆。[3]在这些将领中不乏诗人,他们又能执笔著文又能骑马射箭,所以边塞诗一下子就兴起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等等。从此,我国的诗词宝库中就多了边塞诗这种类别。

今天,边塞诗成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铸就爱国魂的重要载体。四年级上册王昌龄《出塞》,写出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气概,四年级上册王翰的《凉州词》突出了将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五年级下册王昌龄《从军行》战士们留下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五年级下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出了将士们不破强敌,誓不归还的豪迈。

边塞诗的大气磅礴只有诵读方能读出气势;边塞诗的家国情怀只有诵读才能体验和感悟;边塞诗的画面感也只有诵读才能让思维飞扬,让今日之读者入情入境置身于边塞之中。

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是诵读的示范者、引领者。教师示范吟诵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边塞战士誓死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师生唱和读,读出了戍边将士们爱国爱家、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 ;个体诵读,读出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读出学生的报国之志;全班齐诵,读出中国少年之气势。这样,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慢慢品味感受到了边塞诗的特点。

二、且诵读且思考如何识别边塞诗

1.从诗中的地名,理解边塞诗

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就能发现边塞诗里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有的地名:比如夜郎、龟兹、轮台、瀚海、阴山、凉州、玉门关等等。对照古代地图,学生就能发现,这些地方都比较偏远。这些地方在古代就叫做边塞,指比较偏远的地方。

2.从诗中的物品,理解边塞诗

诵读中学生还会发现边塞诗里有很多物品也是塞外的,是少数民族的。如来自西域的马匹——胡马;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只种植在长安宫殿里的水果——葡萄;从西域传过来的常珍贵的酒器——夜光杯;从西域传来的音色凄的美乐器——羌笛等。

因此,地名和物品成为学生判断边塞诗的两个重要要素。

3.从诗中的景色,理解边塞诗

边塞诗里的景色描写很多,比如孤城等点明了地点,也说明了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寒风、白雪、黄沙、长河渲染出了边疆雄浑壮阔、条件艰苦的特点。

学生对这些意象有所了解,就能很快判断出边塞诗。

三、且诵读且感悟边塞诗中的情感

抒发情感是边塞诗的主旨。大部分边塞诗,抒发三种情感:戍边之苦、思乡之情、报国之志。

戍边之苦。边塞苦寒,生存环境不比中原,常常是“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原战士不适应边塞气候。因此戍边战士首先要学会忍耐苦寒,只为守住国土。

思乡之情。战士们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去戍边,远离家乡、亲人,数年不归是经常事。特别是深夜之时,佳节之际,思念就会爬上心头。战士为了戍守祖国边疆,只能把思乡之情埋在心里,写在纸上。“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报国之志。边塞诗中更多的是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爱国之情。壮士儿郎,雄心壮志,建功立业,激人奋进。这是很多边塞诗表现出来的爱国之志、英雄气概。梁启超在他的《饮冰室诗话》当中倡导我们要学唐代边塞诗,要编我们的军歌,要通过宣扬我们传统诗歌当中那种阳刚之气、尚武情怀来提升我们本身的勇武之气。

被很多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是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使敌人闻风丧胆、止步不前的英雄气概。阴山阻隔着敌我,将士守卫在这里,他们像李广将军一样抵挡着敌人的入侵。誓死御敌,保卫家园。

王昌龄发誓直捣黄龙,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岑参静等捷报频传,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潇洒。潇洒、豪迈,都是一种英雄的情结,都是一种爱国的情怀。宁为沙场征战死,不做屈膝亡国奴。多少英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枪舞若风,展现中华英雄儿女的真我风采;剑气如虹,化作慷慨激昂的边塞诗篇。

国家安定,国家强盛,是靠这些戍守边疆的将士,这些血性男儿的守卫。这种爱国情怀代代相传。后世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现了这种保家卫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英雄气概气壮山河,传承至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世代代的戍边战士坚守祖国边防,立下了铮铮誓言:

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这是新时代万千戍边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展现了现如今卫国戍边英雄们的昂扬面貌。当面对外军越线寻衅滋事,他们毅然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在前沿,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畏惧,坚决逼退越线人员,这便是我们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用满腔忠诚筑起边防长城,守卫祖国,守卫我们的安宁。

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不怕战争。无论是古代将士,还是现代官兵,中华儿女都牢记一个使命“守土安邦,保卫家园。”变的是将士们的名字,变的是边塞环境的差异,不变的是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不变的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一遍遍诵读边塞诗的过程中,学生们渐渐地理解了什么是爱国志,什么是爱国情。

这种爱国情怀就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埋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渐渐意识到爱国就是每次升旗时对国旗目不转睛地注视;爱国就是每天让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爱国就是做好垃圾分类这样的小事;爱国就是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爱国就是关注奥运会,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爱国就是戴好口罩,做好防疫;爱国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

当爱国之情凝结成一个个文字,我们便能写出激昂的文章;当爱国之情编织成一串串音符,我们便能奏出奋进的乐曲。我们在诵读中,沿着诗人的足迹,在诗行中寻找着英雄的丰碑。多多诵读中国诗词,能够点亮学生的爱国心,唤起他们的爱国志,塑造他们的爱国魂,给孩子的人生打好基础,从而形成和践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国学特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W2018004 )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西岗区大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