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作者: 赵靖一、基本理念:信息技术活化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文化、生活与现代的隔膜,及其语言的陌生等原因,使得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也是当前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障碍。除此之外,教师传统的讲授模式——朗读、翻译、背诵至今依然是小学古诗词课堂的主流模式,课堂低趣、低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就在今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古诗词信息化教学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通过超链接、跨媒介、诗文图像化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的呈现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将学生置于古人的生活场景中,实现古人对话,实现丰富的信息补充与互动,增加学生对具体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古诗词信息化教学的出发点:以学定教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育健康智慧的人,因此立足学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信息化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让信息技术走进教与学的活动中,不仅学生能获取学习资料,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还能帮学生建构起学习框架,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减少课堂教学的低效时长,提高教学效率。
1.信息技术与前置性学习
对于一堂高效课的设计,并不是从上课铃响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应当从被很多教师忽略的前置性学习中开始。“双减”之下,学生在家完成的学习任务应当是目标明晰,量少质优,那么这个前置性作业就应当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带着疑问“有备而学”,教师“有备而教”。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的教学中,读诗是学诗的第一步,学生因为个体差异不同,语感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能将一首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来所需要的时长不等,教师可提前整理出名家朗读音频或教师范读的音频,发在班级群中,供学生听读、跟读、模仿读;其次,诗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是需要学生知道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发在班级群中供学生直接观看学习(古诗范读音频可融入微课中)。
学生初步备学完成后,教师可用软件中的班级小助手搜集反馈——将你不理解的字词或诗句写在横线上,教师收到反馈后对本课进行二次备课,适时调整和改进已有的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顺利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信息化教学与课堂板书
李如密先生在他的《教学艺术论》中指出:“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书面语言或符号进行表情达意和教书育人的活动。”也就是说,板书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教学手段,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的板书书写占用了课堂时间。除了必须要完成的课题板书、书写总结性词语、画情节曲线图之外,还有些内容的呈现可用多媒体适时出示,这样既节省了教师板书占用的时间,也能让课堂环节更加流畅。例如教学“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要对“桃符”进行解释: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前,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这么一长段解说写在黑板上会占用很多教学时间,所以教师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桃符”的解释和图片,加深学生对桃符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语文课离不开识字认字。在传统的课堂中,识字由教师一笔一画书写来完成;现在可以在备课环节就将要认识的字提前插入软件中,当要教学该字时,教师只需出示该字并点击屏幕图标,学生就可以在白板上清晰看到这个字的书写笔顺,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情需要让学生进行反复观看,既直观,又便捷。
三、古诗词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路径:以情境促进理解
古诗词所展现的生活场景距现在的生活较为久远,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阅历和经验,很难理解诗人所描述的景象,也就无法深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代表,她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这样解释到:“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绪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交互式白板为媒介的信息化教学,就是将图片、声音、视频、文字于一体,将诗歌情境立体地展现出来,引学生入诗境,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有些诗句情景描绘得较具体形象,可用多媒体将其再现出来。如“日照香炉生紫烟”,可出示实景拍摄或自行制作画面:香炉峰高耸入云,草木丰茂,一团团水汽从山顶蒸腾而起,在明朗日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仙境。在有的诗中,诗人的视角常有转换,利用多媒体可更清晰地看出来。如《咏鹅》写鹅的顺序是由声到形,由上到下,展示时若先闻鹅声,再见鹅形,先聚焦于脖子,再转向全身,再转向腿脚,就会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闻见的顺序。
在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为了让诗词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想融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学唱,如歌曲《墨梅》《登鹳雀楼》《春夜喜雨》等。
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有的诗词还被拍成了动画短片,增加了趣味性,如《元日》。在短片中,不仅可以看到诗词本身提到的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还有春节中其他受小学生喜爱的有趣习俗,如吃冰糖葫芦、吹糖人、画糖画、看花灯、舞巨龙、放烟花等画面,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学生不仅可以学唱古诗,还跟着短片一起总结更多关于春节的风土人情。
四、古诗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提升体悟性理解,实现减负增效
教育的技术化并非为技术而用技术,终极目的在于减负增效,更好地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书育人。“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少而精。而课后作业既可以是学习新的一课之前的前置性作业,也可以是学完一课之后的巩固、拓展延伸作业。针对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样优化学生作业:
- 利用微视频进行预习。教师可将作者简介和古诗词写作背景制作成微课,发在班级群内供学生学习参考。
- 利用软件进行听读、跟读。例如喜马拉雅APP,或者名家、教师的诵读音频发在班级群内,方便学生诵读模仿。
- 班级群内使用语音或音频诵读打卡,微信内也有诵读打卡的小程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课后诵读打卡。学生通过课前预读(自读、跟读)、课堂上齐读、展示读、边理解边诵读已经对诗词有了诵读的良好基础及情感升华,课后安排诵读,一是检验教学效果,二是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将诵读成果发送在班级群,激励学生赛读。
- 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如教学完王翰的《凉州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找到王之涣的《凉州词》,进行对比学习。再如教学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和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有关的诗词,积累文学常识。
- 微课拓展学习。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而成为了现代教学的辅助资料;除此之外,微课中动画直观幽默、教师讲解亲切自然,并且播放次数不限制,学生在家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随时观看学习。因此,教师可将拓展学习资源制作成微课。
- 利用大数据进行作业评价。大数据是作业改革评价的一个突破口,有的教育类APP教师不仅可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能轻松掌握学生学习时长、答题正确率等情况。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积分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化教学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必然趋势,关注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关于古诗词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开发和研究也是值得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本文系陕西省基础教育“十四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立项号:145017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