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视角下单元教学的策略
作者: 曹爱华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一个典型的故事单元。人文主题是:“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基于这个单元的“故事性”特性和“简要”复述要求,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可以从理故事情节、减相应信息、落实人物感知等维度展开。
一、基于故事内容“理一理”故事情节
编者之所以将“简要复述”的要求,编排在“完整性复述”之后,原因有二:一是,“简要复述”针对的文本,大多由两到三个情节组成一个完整而有体系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复杂性,能让“简要复述”有用武之地;二是,“简要复述”需要对“非核”信息进行删减和剔除,与“完整性复述”理解信息,全盘照收的思维要求不同,既需要对中心有准确定位,同时也需要明晰内容信息在凸显中心时所承载的价值。
因此,梳理情节,不仅是复习课文内容的需要,更是巩固“简要复述”能力的需要。在本次第七单元中,编者提出“关注主要内容和人物,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需要针对一篇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和阶段的联系,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首先,《王戎不取道旁李》作为一篇文言文,原本就言简意赅,可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呈现情节脉络:与诸小儿游—看多子折枝—诸儿取之—唯戎不动—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讲述故事,顺势关注教材提供的注释,强化理解的精准;其次,《西门豹治邺》:要从“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的轮廓性事件中走出来,认识到这三件事情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西门豹为达成“兴修水利”,对“治理邺县”的整体规划。因此,这三个情节阶段,绝不是割裂的,内在有着鲜明的“藕断丝连”:“惩治恶人”时,西门豹的很多言行细节,则是来自于“调查民情”所了解的信息,也有很多举措,明显是为“兴修水利”而服务的。处理好彼此的联系,不仅能让学生更通透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于学生后续的“简要复述”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次,《扁鹊治病》:通过四次会面,三次劝说,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这篇故事呈现出多维线索:时间地推移、病情地加重、蔡桓侯态度的转变……构架了层次递进的发展型故事结构,需要在复习中加以巩固落实;紧接着,《纪昌学射》:人物只有两个,梳理情节难度不大,以飞卫和纪昌的三次会面为主题,凸显三次会面时的学情不同、要求不同、做法不同,故事的框架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最后的“口语交际”:很多新授环节教学口语交际,只将其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版块,侧重于帮助学生讲述“历史”,出现了一个重大缺失,即未能与单元“简要复述”的要求融合。教师只关注了讲述方法的传授、运用和巩固,忽视了学生从收集信息到遴选信息的指导,将“简要复述”排斥在了口语交际之外。
单元统整回归时,教师不妨补上这一课,和学生一起回忆,自己讲述的故事,收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是不是需要都讲出来?自己删除了哪些信息?为什么删除这些信息?保留的信息与删除的信息相比,作用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处理和运用这些资源的?……将复习的重点迁移,侧重于讲述材料的遴选与剔除。
二、基于简要复述,“减一减”相关信息
新授时的单篇教学,由于师生缺乏对单元其他资源的认知,简要复述基本是从文本内容的特点入手,所关注的只是“这一篇”,未能形成一般性、概括性的策略。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后,“交流平台”对“简要复述”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大意如下:多读课文,熟悉内容——这是基础;依托中心,主详次略——这是关键;紧扣关键,按序复述——这是保障。这是单篇新授阶段,基于文本整体层次和框架下的简要复述策略,也可以成为统整复习时的推进“原点”。
以单元《扁鹊治病》一文为例,扁鹊和蔡桓侯四次相遇:第一次,要交代情况,明确扁鹊的态度,需要作出相对详尽的复述;最后一次,由于病入膏肓,扁鹊的态度有了360°大转弯,也需要复述得相对详细一些;而第二次、第三次,除了一些信息的更新,语段结构、言语形式都很接近,简要复述可以从归类和融合的方式进行,比如:后来的二十天里,扁鹊又两次遇到了蔡桓侯,分别提醒蔡桓侯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和肠胃了,再不治还会加深,但蔡桓侯一直都不高兴,也没有理睬。两次并一次,结构整合了,信息贯通了,篇幅简短了,而分散开来的信息也更加凝练。
除了结构上的重新规整,原文中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借助编者在“词句段运用”中提供的方法进一步简化,做到“长话短说”。比如《西门豹治邺》中,老爷的长篇回话,就可以采用信息概括的方式加以提炼,《扁鹊治病》中人物对话,也可以通过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的转化,进行必要的删减; 《纪昌学射》中,纪昌两次练习的详细描述,也可以紧扣重点进行缩减。
“简要”复述,当以“简”为手段,以凸显“要”为核心。因此,统整复习时,“简”什么、如何“简”,都应该以“要”为标准,真正做到万“简”不离其“要”。
三、基于人物特点,“玩一玩”评价游戏
事,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事。事情的本质,就是要凸显人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点。对人物特点的感知和提炼,不仅要对人物言行细节的集中体现,更需要将其放置在具体事件、具体情节的环境下考量。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园地”曾经设置过这样的练习:读一读,想象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哪些人?这一道题,就是利用提供的词语,试图让学生与单元课文学习中所形成的人物印象,进行认知联系,既能精准定位人物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针对这个单元的统整回归,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围绕着单元课文中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等人物,分别尝试运用不同的四字词语加以概括。每篇课文中的故事是鲜活的,人物更是通透的,所以学生评价人物的维度也是多元的,因而所提炼出来的词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成果。
面对丰富、多元、立体的四字词语,教师需要做这样的推进。首先是汇总:将学生罗列出来的词语,在避免重复的情况下,集中呈现;其次是分类: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对词语进分类;紧接着排序:从不同方面,确定好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组织学生依据故事内容,将最能代表人物的词语,依照重要程度、典型价值进行排序。
从个性化的多元概括,到汇总之后的分类,学生对于人物的感知,经历从概念到类型的细化;而最后的排序,更在甄别、辨析中,走进了人物内心。
四、基于全面认知,“写一写”人物赞语
运用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只是明确了人物特点的方向,并没有形成深入、全面的预期效果。学生为什么会对想到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人物,主要在于文本的语言中,将人物这种特点的影子展现了出来。这些四字词语,最真实、最细腻、最本真的状态,都藏在语言之中。
鉴于此,教师要在学生四字词语的认知下,组织学生来一场“最……”的评选点赞活动,可以针对人物的不同言行、不同品质,先完成“最……”的填空,然后借助文本和自己收集的资料,用饱满、真挚的情感,给人物写一段赞语。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直抒胸臆的真情告白;可以尝试用写信的方式,搭建与人物对话的通道;也可以模仿“感动中国”的形式,给人物撰写颁奖词……
这一实践性活动,与词语概括的目标一致,但留给学生的空间更加广阔,学生所需要运用、把握的素材,更加丰富,同时需要经历吸收、内化到倾吐的思维过程,由此一来,课文自然也就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的意识之中。
故事性单元的教学,需要关注事,也要关注人。加上“简要复述”,人物的特征与形象特点,更与文本的中心密切相关。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合理“简”、智慧“简”的过程中,突出中心、彰显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