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蔡雅兰

“批注式阅读”顾名思义是指学生能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在空白处利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对自身的疑惑、思考以及感受进行标记、表达。“批”偏向主观感受,我们通常可以使用较为感性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而“注”就侧重于文本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疑点,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利用不同的批注符号进行表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批注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不断的标记、注释,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对文本的不同感受、不同见解,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做到“学有痕迹、思有痕迹”,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深度参与阅读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阅读引导,激发批注兴趣

恰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唤醒学生对批注式阅读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本身对阅读感兴趣,才会真正愿意去探索蕴含在文字中的内涵,才会去探索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教师如果能够找准学生感兴趣的批注“点”,对激发学生对于批注式阅读的学习兴趣是具有巨大帮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丰富批注式阅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用心批注,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世界中。教师可以挑选自己在阅读中做得较好的批注内容,作为优秀范例进行展示分享,还可以分享毛泽东读哲学书批注了12000多字的故事,生动直观地让学生认识“批注式阅读”。在正式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兴趣,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会结合个人的偏好和不同的文本实际,选择合适的批注方式,让学生享受批注式阅读的快乐与充实。

二、策略引领,示范批注方法

思维能力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批注式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巨大帮助,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批注式阅读的时候,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采取示范式的批注阅读,“手把手”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到段再到文本内容整体,将自己做好的批注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做出引导和示范,让学生有所依据,可以初步了解应当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为课文做好批注,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尝试的批注内容可以更加有效。提供合适的方法支架,可以让教师“事半功倍”,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铺下一条平坦的道路。

1.课前阅读,自由批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对阅读文章的整体脉络进行初步的把握,还能够引导学生获取较为深入、富有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为文本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前阅读时的自由批注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胡批乱注”,教师应引导学生勾连旧知,为学生明确批注的“方向”:三上“预测”策略单元学习中,编者采用了将“学习伙伴”思考过程在文本旁边进行旁批的方式,为学生提示了进行预测的方法和内容;四上“提问”策略单元学习中,同样将“学习伙伴”对文本觉得存在疑问的地方用质疑式批注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示范了“提问”的不同角度。基于旧知,引导学生尝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修改批注和解决问题。

2.课中批注,明确目标

课中批注是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与深度阅读的重要环节,这一教学环节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起到一定的考验作用。在此环节,教师要结合当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批注符号,循序渐进进行批注,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前批注进行传阅和交流的方式,对自身的批注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并更新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对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质疑、推想,打破常规思维,实现学生对批注内容的再创造、再理解,促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促进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生成。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课前批注情况进行观察,若学生存在批注过于随意的情况,教师应对其进行适当的指点,引导其对随意批注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并帮助学生意识到课前批注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想要对于文本进行更加个性化的理解,则可以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对自身零散的批注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总结。

3.课后延伸,有效拓展

课后批注主要体现在综合理解方面,通过批注,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总结文本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从文章的知识层面、情感层面、文学意境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教师要对学生的批注内容予以充分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批注内容对写作技巧进行学习和应用,促使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得到逐渐提升。并且应鼓励学生将课中的批注与课前的批注进行对比,明确其中的差异,并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拓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学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三、聚焦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批注式阅读”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将批注式教学落到实处,有利于让孩子们的学习真实发生,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能力与习惯奠定基础。

1.关注体验,鼓励多元批注

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批注式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进行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可以从文本的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进行多元化的分析、解读,形成自己的批注的层次。对于学生具有个性但是缺乏实际理论依据的批注,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及时“纠偏”,在提供批注方法的支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稳扎稳打进行批注学习。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尽量避免过多干涉学生的想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驱动学生的阅读内需,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的同时获取良好的批注体验,还可以不断丰富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批注能力。

2.重视分享,培养质疑能力

正确有效的批注式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自主质疑能力方面也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的。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质疑的能力呢?这要求我们要探清楚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常见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敢于针对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质疑下所形成的批注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信大胆地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想法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通过生生思维的碰撞,拓宽学生的批注思路,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文本感受,这又是对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提升。

3.关注评价,提升思维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和我们以往常见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存在较大不同的,它要求学生要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进行个性化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完成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品析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批注式阅读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灵活利用多种时机对学生的批注内容进行反馈,以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多元化的表达。同时要尊重学生在批注过程中的个性化见解,对于学生在自主批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要及时引导,适时点拨。以积极有效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感受批注的乐趣,树立批注学习的信心,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批注水平的有效提升。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学习道上的“引路人”,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批注兴趣,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体成长的阅读需求,寻求更加高效、更加实用的批注阅读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引领学生畅游知识海洋,从批注中汲取营养,滋养灵魂。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