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作业直指作业本质

作者: 叶希希

图示作业直指作业本质0

图示是用简明的图像、图表来传达信息丰富的意义,是对事物的信息进行图形化的可视表征。把图示作为学生作业的素材与成果,直指作业本质——促进、深化学习过程,搭建学的路径和平台,打开学习思路,呈现思维过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思考者。将作业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呈现,避免了机械重复的枯燥练习。

一、课前预学作业:联结与准备

学习是一种有准备的活动,这个“有准备”,不仅指知识的准备,也指情感和意愿的准备。预学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准备”,可是大部分的学生“翻书式”的完成,让预学走过场。图示化预学作业融合了多种表达信息的方式,结构(图像、文字、线段、颜色)活泼、清晰、简明。使作业方向明确,灵动而高效。在教学《跳水》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两道预习题:

题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联结课文内容把两组词语分别填写在图1、图2的相应位置,做到正确、端正、尽量美观。

第一组词语:桅杆  横木  甲板  船舱  顶端

第二组词语:放肆  龇牙咧嘴  摘帽子  牙齿咬  扭身子  爪子撕

【设计意图:词语之于篇章,如同砖瓦之于大厦。传统的作业通过“写一写记字形,说一说解词义”这样机械重复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的是一个个没有血肉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样的词语学习是枯燥的、缺乏思维含量的。图示化学习词语联结学生的实际、联结课文内容,使词语与具体事实、词义和物象之间对应起来,这样,词语学习就能从孤立走向结构化的学习。第一组词跟“船”有关。航海帆船构造对于生活在内地的孩子来说很陌生,即便在电视、书本中看过,也很难清楚地知道各部位的名称,结合图在相应的位置写名称,让识字解词与具体的事物联结,清楚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第二组词语跟“猴子”有关,猴子的“放肆”是故事发展的源头,“龇牙咧嘴、摘帽子、牙齿咬、扭身子、爪子撕”是放肆的具体表现,但这些表现又不是平推的,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易一下子就能发现,通过图示,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秘密。不仅理解词义,也为理解文本做好准备。通过预学作业的完成,学生带着储备知识走向学习,使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题2:默读课文,圈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再梳理他们之间发生什么关系,画出相关语句,最后完成下面流程图。(见图5)

【设计意图:文本结构复杂,既包含了线状结构(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包含了网状结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孩子、猴子、水手三者相互影响,穿插描写。概括文意时,学生容易顾此失彼,或遗漏重要信息,或面面俱到,不够简练,因此需要对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借助这个图示支架,使文章整体脉络层次化、人物关系明朗化,也锻炼了精准概括的能力。】

“当学生面对文本能够建构起合适的表象时,就可以肯定学生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解。”助力学生建构文本表象是预学作业的目的之一,上述两道图示作业题,既完成了词语表象的建立,也完成了人物关系表象的建立,为下文深度阅读拉开序幕。

二、课中导学作业:留痕与展示

作业是“独立场景下”的学习,图示是这场学习的“学伴”,也是隐性的“老师”,引领学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展开自主的学习。它在课中导学作业中还起着“留痕”与“展示”的作用。“留痕”是指提供一个图示学习支架,让学生根据一个个任务开展学习,将学习的过程清晰地留在图上;“展示”是指将隐性的思维显现出来让人知道,即学习过程、学习思维的可视化。本课导学作业安排了五道题:

题3:整合图1和图5,完成课文结构图。根据结构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图1是课文的局部图(故事发生的地点),图5是课文的平面图(故事发展流程),图6才是课文的立体结构图,也是课文的结构全貌,它再现了课文脉络、表达特点、关键词句。图6的绘制是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有利于人脑的储存和有效提取。通过图6,可以看到小说的结构特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可以看到情节的曲折离奇。学生通过这道题的完成将语言信息形象化,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通过作业成果可以“看见”学生知识表达的过程,“看见”文本内在逻辑的建构过程。】

题2.网友读了《跳水》有这样留言:船长看了孩子站在横木的顶端,就立刻逼孩子跳水,这是鲁莽之举。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并把给予分类。完成图7。

【设计意图: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的理由以点状的方式散落在文中,是无序的、凌乱的。要想信息全面、准确地提取,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卷入式学习。运用直观T型图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就是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加工,将信息归并、重整、组块,形成新的信息单位(有利因素、不利因素)。该作业的完成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为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奠定基础。】,

题3:其他人和船长面对孩子的危险处境反应分别是怎样的,默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表格。然后串联T型图上的信息推理其他人和船长的思维过程。(见表1)

【设计意图:古人云“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其他人和船长的表现截然不同,运用表格将他们的言行区分开来,在比较中发现他们迥异的思维过程:“其他人”关注的只是“不利条件”,船长关注的既有不利因素又有有利条件。这道题的完成既是对上述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利用,也是在两者的比较中凸显船长的品质,更是为推测“人物思维过程”建模。】

题4.通过其他人与船长思维过程的比较,如果请你给这位网友的留言做个评论,你想用哪些关键词呢?“船长并不是鲁莽之举,而是……”试着填写下面的气泡图。

【设计意图: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从多种角度出发,而不是单一的角度。学生受直接生活经验的影响,思维比较空间逼仄,无法实现对人物多元的理解。图7以气泡图发散的形式,聚焦船长品质,让学生思维成放射性状态,培养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意识,同时人文主题得到升华。】

题5:默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故事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孩子陷入危险境地”的,然后完成下面的鱼骨图,然后横着观察再竖着观察,说说你的发现。(见图8)

【设计意图:孩子和猴子一“因”一“果”两条线或并行或交叉地向前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一下子发现。通过鱼骨图将这部分内容直观、清晰地梳理出来,既再现了事件的连贯性、层次性,也揭示了内在的逻辑性。学生通过观察鱼骨图上排发现猴子越爬越高,观察下排发现孩子越来越生气,观察中间发现猴子的位置与孩子情绪是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解开文本的结构密码——交叉描写,层层递进。这道题的完成映射学生阅读、思考的轨迹,考量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的精准度。】

题6.猴子和孩子为什么不断地往上爬?大家推测一下在故事每一步的发展过程中猴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并完善思维导图。(见图9)

方法小锦囊:①联系上下文提取信息;②串联信息推理思维过程;③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完成题2和题3的过程中习得分析人物思维过程的范式——建模,本题是在前两题的基础上学法的进一步实践——架梯固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学法正向迁移,帮助学生建构牢固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语言品鉴能力。】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学习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在作业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留痕“。在课中导学作业里,笔者设计了利用T型图、表格、气泡图、鱼骨图加文字的方式分析推理人物的思维过程,多元品味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留下学习、思考的痕迹。对学生而言便于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对教师而言,便于了解学情,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学。

三、课后延学作业:进阶与生长

“学习需要不断进阶,所谓进阶就是学生自身思维模式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本课的延学作业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为核心,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搭建合适的图示支架,引导学生自发的、一级一级的构建新知识,从而逐步实现学习进阶过程中的阶与阶的跨越。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因此,笔者承接课中导学作业,设计了如下延学作业:

扫一扫二维码,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鲨鱼》,完成以下练习。

1.默读文章,用情节梯画出文章情节图。

2.联系上下文提取信息,利用T型图给信息分类。

3.串联信息推测炮手救孩子的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学”与“习”是最好的拍档,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听过,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只有5%,马上迁移应用,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高达90%。《鲨鱼》与《跳水》有着相同的作者、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方法的迁移,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联系性、与思维的有序性。本作业的完成,既巩固了推测“人物思维过程”的方法,让语文要素落地,也引发了阅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阅读之门。】

《跳水》一课将作业图示化,学生仿佛在完成一个非连续性文本故事。在学法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建模,通过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来构建学习的范式;二架梯,通过推测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的思维过程,架起联结前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三筑台,利用《鲨鱼》再次筑台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让能力从较低一级往更高一级进阶,拾阶而上,形成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

图示作业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设计的,是一个能让学生学习自行运转的结构或系统,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平台、任务、载体和策略,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特征和行为模式,让学习真正发生,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飞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