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洪林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尽管各地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评价则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上,这种教学与评价的分离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反馈,也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基于此,文章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教学和评价融合,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数学教学;个性化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76-04
“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方法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即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数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通过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与评价常常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而评价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或阶段性测试上,这种模式导致了教学与评价的脱节,教师往往在课程结束后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分离的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即时反馈,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则主张将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使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循环。这种一体化的模式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其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各异,传统的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而通过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其次,“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可能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压抑。而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式中,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馈,注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教—学—评”一体化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在实施这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这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表现的持续评价,教师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教—学—评”一体化也能促进家校合作。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家长分享,使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进一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与评价分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教学与评价的分离。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集中于传授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但评价却常常被安排在课堂之外,通常集中在期中和期末的考试中。这种模式使得教学和评价之间缺乏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机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深度,导致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滞后的评价反馈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让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教学与评价的分离导致了学生对评价的重视程度过高,学习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学生可能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如何应对考试上,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这种以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考试压力而非真正的学习乐趣。并且,期末考试的结果也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进步情况,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准确评估。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受到教学与评价分离的影响。在传统模式中,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而对学生的评价则多在考试后进行。这种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上,而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能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学生也缺乏及时获得反馈的机会,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二)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一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反映了当前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的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效果不理想常常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有关。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可能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讲解数学概念和公式,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巩固学生的记忆。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只是记住了数学公式和步骤,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场景。结果,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学习效果。第二,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还与个体差异有关。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差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感到难以跟上进度,另一些学生则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从而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个体差异的忽视,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第三,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还可能与评价方式的不合理有关。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或阶段测试,更多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关注较少。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也不能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能会因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感到学习压力,导致学习兴趣降低,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教学压力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一,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丰富且复杂,教师不仅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工作压力加剧了教师的负担,特别是在课程安排紧张、教学进度较快的情况下,教师往往感到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面对来自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多重压力。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工作满意度。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时,教师常常会自责并感到有压力。同时,家长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情况的关注,也让教师面临额外的压力。家长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成绩质疑或提出建议,教师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沟通和解释。其三,教师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长期高压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其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而长期的压力和疲劳可能导致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进一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将评价内容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评价内容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策略是实施“课堂即时反馈”机制。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估,并依据这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和评价的无缝衔接。具体而言,教师在每节数学课开始前,首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些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和安排一些能够实时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练习、即时小测验等,来进行评价。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困难。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将一个分数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解题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果发现某些学生对分数的转换方法存在困惑,教师可以立即给予个别指导或调整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投票器或在线测验平台等各种形式的即时反馈工具,快速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迅速了解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识别出需要进一步解释和讲解的内容。例如,在进行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讲解后,教师可以使用在线测验平台进行快速测验,收集学生的回答情况,并根据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依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为例,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以了解学生在“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这可以通过前测、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方式实现。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或小组,设计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促进其对混合运算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稍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这些题目可以包括多步骤的计算或实际问题的应用,如:“小明有24个苹果,他和3个朋友分享,每人分到多少个苹果?如果每人还要再分5个苹果,那么每人总共分到多少个苹果?”这样的任务不仅需要学生进行混合运算,还要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任务,教师可以帮助基础较好的学生巩固混合运算的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意识。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分步骤的学习任务,以帮助这些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将混合运算分解成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练习,然后逐步引入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在这些任务中,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图示或实物操作,例如使用积木或小球来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任务,帮助其在巩固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含有小小挑战的练习题,如:“小红有36支彩笔,她把这些彩笔分成6堆,每堆有多少支?如果她每堆再放入3支,那么每堆总共有多少支?”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混合运算,还要求学生将问题分解为简单的步骤进行计算。通过这些难度适中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培训工作坊
组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培训工作坊并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是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此策略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还能通过实际案例的分享,帮助教师将这一理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第一,培训工作坊要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核心,设计详细的培训内容和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包括“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基本概念、实施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培训讲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深入理解,能够清晰地解释如何将教学和评价有机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带来的优势。例如,讲师可以讲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评价活动,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的考核环节。第二,培训工作坊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展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应用效果。成功的教学案例能够生动地展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这一理念,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效。例如,培训可以分享某学校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后的经验和成果,如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通过个性化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分享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让参与培训的教师看到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他们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信心。第三,在分享案例时,讲师可以邀请实际参与案例的教师或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演示或交流。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详细剖析和讨论,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在不同教学情境下如何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包括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活动、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等。实际的案例展示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理念的具体实施方式,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通过这种互动形式,教师可以在分享和讨论中互相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挑战,从而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四、 结论
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过程中,通过以上一系统的措施可以为教师提供实用的工具和策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展望未来,随着理念的深入应用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相信这些策略将进一步促进教育的优化与发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成长和进步。不断完善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为实现高质量教育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茗琦.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2024(7):106-108.
[2]谢丽兰.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6):31-33.
[3]陈少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J].亚太教育,2023(15):120-122.
[4]黄挺艳.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126-128.
[5]黄秀梅.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原因及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