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探析
作者: 孟继新作者简介:孟继新(1966~),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宁津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新课标的发布和实施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更加重视生活化教育元素的充分挖掘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童趣,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确保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悟。文章在解析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有效构建生活化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力求借助生活化教学指导体系的构建,为学生创设充满童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在深度探究、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039-05
陶行知强调,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满足生活的需要。从横向角度来说,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从纵向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基于陶行知先生思想的指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生活化元素的挖掘和应用作为重点,科学地探索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为学生营造感悟童趣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保障实现生活化教育目标。
一、 新课标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且为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引导,能使教师合理化地规划生活化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指导体系。首先,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并且要求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比如,基于新课标的指引,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再次,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生活化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和生活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新课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强调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培养,要求教师通过情感熏陶、价值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基于新课标的指引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能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的语文综合探究能力不断提升。从关注生活和唤醒童真的视角进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指导体系能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一般会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探究和交流互动中,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唤醒童真
童真是指儿童天真、纯洁、活泼的本性,是小学生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在课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师能创设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也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竞赛、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唤醒学生的童真。同时,生活化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神奇,真正借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助力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表达,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通过将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语文问题,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情感的体验,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将学生引入富有童趣的生活化场景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审美能力。此外,基于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参与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和升华,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创新措施
教师合理设计生活化教学策略,带动学生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高效的培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目光
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活动中,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和应用,可以显著凸显生活化课程教学的优势,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度探索。因此,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情境教学体系,以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带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设计特色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能在探索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主要介绍植物如何传播种子,以蒲公英、苍耳、豌豆为例,用充满儿童情趣和韵律感的语言,将科普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了解植物的传播方式,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植物种子传播情景,如展示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飘散的场景,或者苍耳种子粘在动物身上被带走的情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深度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动画的方式对生活中的植物生长过程和场景加以转化,生动形象地展示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在有效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阅读和分析后,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介绍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或者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植物的世界。这样就能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作用,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实践中,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设计生活化游戏,彰显课堂童趣
为了能在语文教学中唤醒童真,形成童趣激发的效果,教师可以依托课文内容设计具有特色的生活化小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探索中加深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化课程学习能力。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生活化教学原则,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游戏化教学指导体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探索的空间,确保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成效,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曹冲称象》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操作类的实验探究游戏活动,构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游戏实验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验证,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跨学科内容的思考。在游戏化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盆水、一艘小船、一些石头或沙子、一个秤以及记录表等,然后指导学生预习《曹冲称象》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在学生了解课文后,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实验游戏的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模拟曹冲称象的过程。在生活化游戏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小船放入水中,然后用石头或沙子模拟大象的重量,将石头或沙子逐一放入小船中,并观察小船在水中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船体下沉的原因。当小船稳定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秤称船上的石头或沙子的重量,并记录在记录表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称重的过程,理解重量的概念。在完成游戏化的实验活动后,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己参与生活化游戏活动的过程、体验进行讨论和探究,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游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可以与物理学的浮力原理、数学中的重量计算等相结合,引发学生对跨学科内容的思考。这样就能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验证,使小学生对《曹冲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和实验原理的解读更加深刻,从而保障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导入生活化故事,激活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以故事分享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彰显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的价值和效能。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故事的引入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探索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为学生打造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故事驱动学生对生活化课程内容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课文阅读指导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将生活化古诗的融合应用作为教学的基础,激活学生生活化情感体验,确保能在阅读指导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夯实生活化教学的基础,使语文课堂教学彰显特色。在具体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文讲述了北京地区过春节的各种习俗和活动,描绘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和家庭、社会的欢乐场景,主要活动包括春节前的扫尘、祭灶等准备工作,以及春节期间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赏花灯等”。然后,根据课文中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的节日生活体验,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故事,如一个同学就分享了自己过中秋节的趣味经历:“中秋节那天,我和妈妈决定自己动手做月饼。……咦?为什么我的月饼总是包不住馅料,而且形状奇怪得像一个小怪物?……”也有同学结合自己在元宵节灯笼探险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生活故事:“元宵节那天晚上,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提着灯笼去探险。……游戏开始啦!我选了一只兔子灯笼,然后把它藏在一个小树林里。小伙伴们开始四处寻找,我也紧张地等待着。突然,一个小伙伴大喊:‘我找到啦!’我心想:这么快就被找到了吗?当我走过去时,却看到他提着一个和我不同的灯笼。……这个元宵节过得真是太有趣了!”在趣味故事教学中,教师能真正将语文课文阅读指导教学与学生的趣味生活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小学生积极在参与优秀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传承文化。
(四)发布生活化任务,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程标准按照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编排教材,也要求教师从任务探究的角度对学生实施指导,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加深入和高效。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该尝试发布生活化的任务,鼓励学生在生活探究和学习中思考,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夯实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