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作者: 林颖作者简介:林颖(1976~),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昙石山中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本研究旨在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的教学实施路径,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希望本研究能对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施路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4-0126-06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施存在课程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因此,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实施路径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文章旨在通过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的教学实施路径,为教师提供可行的指导,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概念。通过设定具体的知识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教学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过设定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他们的综合素养。教学目标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涉及道德、法律、伦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学实施中重要的一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生活化,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涵盖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又要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的内涵和作用。通过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教学内容还应注重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问题或事件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法律纠纷等,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还可以涉及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和教学课件等。这些资源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基本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资源的整合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和互动学习平台。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案例、社会事件等。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在线研究、讨论和合作学习,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和思维方式。教学资源的整合还可以包括社会资源的利用,教师可以邀请法律专家、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或座谈,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实际案例。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设置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进行探究和学习。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学习在情境中发生,而不仅仅是在教室中进行。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问题或情境,或者通过模拟的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连接。这种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实践。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批判思维等能力。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更具有意义和实用性,他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体验学习的成果和价值。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情境教学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情境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这种协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之间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共同构建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生们组成小组,在小组内部相互讨论、分享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互相帮助、激励,共同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小组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提出问题、提供观点、分享思考,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小组内,学生需要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相互支持和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活动、开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提问、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观点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互动式教学法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促进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实施的路径探索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强化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原则的内涵和应用。例如,在讨论“公平与正义”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法治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参与实际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学生可以主动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合理论证。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联系和整体的认知框架。例如,在探讨“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话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原则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跨年级知识整合与拓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实施的路径探索中,跨年级知识整合与拓展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按照年级的划分进行,但大单元教学打破了这种限制,将相关的知识内容跨越多个年级进行整合和拓展。这种跨年级的知识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入理解。通过跨年级知识整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渐进式的学习路径。例如,在九年级的大单元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新的学习中巩固和拓展已有的知识,同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渐进式的教学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概念。跨年级知识整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和延伸,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常常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历史、政治、社会学等。通过跨年级的整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同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三)设计理论方法与课例结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中,将理论方法与具体课例结合起来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使用具体的案例说明理论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在讲解关于“公平与正义的理论”时,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具体的案例:一个学生在班级分组作业中被排挤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案例,让他们思考是否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法治手段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公平与正义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原则。例如,在讲解关于“合作与竞争的理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种互动活动,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理解竞争在一定范围内是必要的。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个关于网络道德的案例。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实际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探讨相关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学生可以讨论欺凌行为是否违反了道德准则,以及是否存在保护受害者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并维护网络环境的友好与安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的现实意义,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将理论方法与具体课例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互动性强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的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一)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计划的制订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时间安排等。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科要求,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这样可以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习能力,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相契合。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学计划应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学计划应该合理安排评价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评价方式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力。教学计划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每个教学单元的时间。时间安排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效果,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