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英语思维品质培养研究

作者: 吴翠红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生语言探索与应用的支柱。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展开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提高整体英语水平。文章将立足于情境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展开深度探索,聚焦情境教学,以语言描述、实物搭建、信息技术辅助、游戏互动、绘本故事引导、问题延伸等策略,设计、构建课堂教学,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理解、应用和迁移所学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英语;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085-04

思维品质是个体的思维质量,每一个个体思维发生和发展都有显著的个性差异。思维品质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供思维能力发展的内外学习环境,以体验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确保他们在真正感受英语语言魅力的前提下去思考和表达,从而养成运用思维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构建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 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是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借助多元化的情境进行语言、思维上的活动,关注点在于情感中的联系,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情感体验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理解、应用和迁移所学知识,培养思维品质,形成相关技能并发展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呈现出贴近生活、充满趣味和灵活变化的特点,让学生不自觉中被知识内容吸引,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后在兴趣驱动下完成对知识内涵的解读,也在丰富思维探索与实践应用中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自身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情境教学于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发展的意义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首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基于语言、图文、视频等多种要素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推动思维,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与表达,提高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其次,学生身处情境之中,能感受英语真实语境,适应英语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感受英语语言的实际价值,也愿意探寻情境中的问题,并结合主观思想、生活经验、知识认知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实现英语水平和思维品质的不断发展。

三、 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实践策略

(一)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活表达欲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教师首先可尝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经典对话展开教学,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个性特征和知识水平,用生动的语言搭建真实的情境,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师生之间轻松的对话,在情境中加深学生知识记忆,于无形之中突出教学重点,确保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实现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实物介质搭建情境,真实互动探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归属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学生与英语语言知识“接触”的机会,利用实物的介质打造更生动、现实的情境,也能进一步突出课程的主题,学生可以在实物场景中产生代入感,教师借此机会组织对话、表演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这样特定的场景中探寻英语语言知识的本质,掌握语用的核心技巧,在互动中与教师、同伴产生思维的碰撞,基于对生活的了解和问题的解决来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以实物为介质进行情境的搭建,能从根本上缓解课堂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身心放松的状态,从而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对话和演绎,最终实现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助力思维发展

传统英语教学之所以无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设计受限于时间与空间之内,教师仅仅使用口头讲解、板书展示的方式对重难知识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认知范围也会产生局限性,语用自由度、灵活度自然难以提升。面对上述问题,教师应探索出适合教学主题的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搭建情境,如用匹配课文主题的音乐来渲染气氛,用优美旋律、清晰节奏帮助学生达成心境的一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主题内涵,或者呈现与主题相一致的动画视频、新闻资料,引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学生能从声音、画面、人物的语气语调中体会单元的核心思想,并从情境中展开联想,分享主观的感受以及相似的故事,在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互动中实现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授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以下简称NSE)六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 2 “The apples are falling down the stairs.”过程中,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展开教学:一位女士在向别人寻求帮助:她去超市买的东西掉落了一地,鸡蛋打碎了,苹果也从楼梯上滚下,可乐全部洒了,画面中是满地狼藉,她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教师配合情境展示更具体的语句,如“The eggs are broken! The apples are falling down the stairs! Who can help me?”由此让学生将画面与句子对应,成功理解词义和语义。接下来,教师播放课文音频,分别是这位女士向不同人求助时的对话,学生在听音频的过程中会思考问题:“What should I do if she asks me for help?”并完成对每件事的分析:首先“eggs are broken”这一事件可以用“clean the floor”来解决,“apples falling down stairs”可以“pick up the apples”,也可以“wash the apples”。通过这样的拓展想象,成功突破本课难点,既能听懂、会读和理解语句含义,同时能让学生在围绕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描述场景、模拟互助,生成乐于助人、积极自助的乐观精神,得到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的同时发展。

(四)游戏互动情境创造,激活自主意识

小学生依然会有贪玩、好动的心理,对一切的游戏活动他们都能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的形式创设丰富情境,让学生在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的前提下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实践,配合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在游戏中实现思维品质的不断发展。

小学英语课堂常用的游戏情境主要有:①语音训练。以NSE六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1 “Collecting stamps is my hobby.”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邮票大侦探”游戏活动,首先从提前准备好的邮票道具中随机抽取一张,借助电子白板展示,并给出关于国家、年代、特点等信息,让学生抢答邮票的名称,最快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积一分,或者让学生分组游戏,用对话的模板“Do you have any stamps from...”进行交互问答,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游戏对话中将所学词汇、句型内化。②单词辨析。如NSE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 “Our favo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节日猜猜看”游戏活动,教师准备好代表各个节日的卡片,背景画面是节日特色场景,再标注节日的名称。每2人为一组,一人抽卡片并完成对该节日的描述,另一人猜节日,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答对的节日最多,即为获胜。或者在随文学习核心词汇的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打地鼠”游戏活动,将词汇对应的图像插在“地鼠坑”中,学生在电子白板中对该词进行朗读,只有朗读正确才能让地鼠成功进坑,从而检验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③演绎故事。如NSE六年级上册Module 7 Unit 2 “Panda love bamboo.”的教学中,教师准备竹子、熊猫玩具等丰富的道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的演绎,分别选择Panda、Tiger、Monkey等角色,通过表情、动作和语音语调的配合,将熊猫与竹子、熊猫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故事进行生动演绎,在实践中掌握词汇、短语、句式的用法,也实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

(五)绘本故事引导教学,感受语言魅力

当前,绘本故事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素材。绘本拥有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活的特征,教师借助绘本故事展示的形式导入课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口语表达欲望,让学生真正走进绘本故事,理解每一个形象的特点,分析故事的发展过程。教师基于此设计探索问题,让学生逐渐成为绘本故事的一个参与者,产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愿意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也能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为故事创造更多不一样的结局。绘本故事能将图像和语言相结合,学生借助画面理解词义、语义,产生代入感,让自己也成为故事的一员,从而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思维自然被激活。而教师也充分利用绘本价值,从故事预测、人物评价、故事新编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自主探索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大胆去想、大胆去创作。

以NSE六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Why do you have cups on your heads?”的教学为例,主要教学内容是询问和说明原因。教师可以借助“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绘本故事展开情境教学。首先展示绘本的封面:一只有着红色的脸、绿色身体的毛毛虫,教师此时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do caterpillars do? Why do caterpillars get hungry?从而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对故事进行猜测,并带着疑问,来学习绘本故事。学生观察插图和文字,并尝试理解故事的情节与角色的情感,教师再适时层层推进,提出问题:“What changes do caterpillars have after eating apples? Why do caterpillars feel comfortable after eating green leaves? If you were a caterpillar, what foods would you choose?”学生基于生活认知和对绘本的深度解读,能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熟练掌握“Why do/are you...”句式的使用方法,并逐渐探索出该如何回答该类问题,最终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与表达中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六)问题延伸拓宽情境,激活想象创造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思考问题,如“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回答?”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首先,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用师生互动的形式突破语言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反问的机会,不限制他们的思维范围,可以从任何角度出发,提出质疑或反问,由此拓宽出一个更开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学生也在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下,产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真正做到敢想、敢问,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久而久之养成热爱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答案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能快速吸收所学知识,掌握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想象和创造的情境中获得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师生合力共建高效高质的课堂效果。

以NSE六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2 “The cows are drinking waters.”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连续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构建课堂:

【情境一】动物世界

展示牛在草地上喝水的图片,既呈现单元教学主题,又自然引出互动问题:What did you see?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总结出正确答案,自然引出对“be+动词ing”句式的讲解,让学生产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即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初步掌握该句型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