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探究

作者: 汪应尧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小学体育教育中,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探究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将深入剖析小学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和意义,揭露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提供有效、可行的策略,以确保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095-06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小学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更高的期望和挑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满足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寻求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

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3年版)》要求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学的情境感和亲和力。体育教学应当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科的魅力。

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增强身心健康和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够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 核心素养视野下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一个由多个概念组成的复合概念。因此,在对其含义进行界定之前,要对组成这个概念的其他子概念进行界定。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概念,旨在描述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格。这一概念的界定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等。

一些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主要围绕着品格和能力展开。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如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以及个人的能力,如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这些素养和能力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基础。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定义目前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但总体而言,这些学者的研究均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业和社会教育必备的素养。

(二)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了学生在体育学科学习中所需具备的一系列基本能力、品质和价值观。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可分为体育精神、运动技能和健康意识三部分的内容。而这三部分内容又被细化为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意识、体质健康、体育社会情感、体育道德7个层面。

第一,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了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是指学生在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以及在运动中所需运用的各种技巧和策略。体育知识则是指学生对体育运动规则、历史、理论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包括规则的解读、比赛的策略分析等。

第二,体育核心素养还包括了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则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和礼仪规范,如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团队合作等。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竞技精神的认同、对健康价值的重视等。

第三,体育核心素养还强调体质健康和体育社会情感。体质健康是指学生身体各项素质的健康水平,包括体能、柔韧性、耐力等方面的发展。体育社会情感则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情感沟通能力等,以及对体育运动的情感投入和认同。

第四,体育核心素养还涵盖了体育道德。体育道德则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的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等价值观和品质。

综上所述,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通过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体育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体育活动融入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始终。体育生活化不仅包括了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更涉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基本要素的综合考量,如时间、空间、情感体验等方面。体育生活化强调了科学的体育健身活动。这种活动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运动项目或健身方式,而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进行健身锻炼。这些活动旨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魄、预防疾病,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生活化关注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入程度。它强调了体育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场所。无论是在家中、工作场所、学校,还是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体育活动来保持身体健康,增强生活乐趣。此外,体育生活化也注重了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享受。在体育活动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感受到快乐、愉悦、放松等情感体验,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文化乐趣。这种体育生活化的体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健身锻炼,更是一种身心愉悦和文化沉淀。

从教育视角来看,体育生活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生活化与学科属性相辅相成,通过日常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生活化不仅关注健康生活的基本要素,还强调了情感体验和文化享受。体育生活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教学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 核心素养视野下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它通过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体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学为主,通过反复执行某些体育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然而,这种费力且无趣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减少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相比之下,体育生活化注重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相对封闭的特征,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享受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娱乐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放松身心、增强体质。而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传统体育教学封闭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与体育运动和现代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形成对体育运动的持续兴趣。这种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生活态度,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乐趣。

体育生活化通过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它不仅符合了现代生活的需求,还丰富了体育教学的生活底蕴,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体育生活化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促使个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和信念。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追求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愉悦感。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强调技能训练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培养。首先,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获得技能和知识,还能够感受到体育活动所蕴含的内在向往和自然追求。其次,体育生活化注重体育训练任务的日常性和人的基本价值。通过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体育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身体锻炼的愉悦感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自然追求,从而促使其形成积极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最后,体育生活化通过塑造学生的外在生活态度和内在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意义,形成对体育运动的持续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在长期的体育生活化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会逐渐内化为他们的生活信念和行为准则,成为他们终身追求身心健康和积极生活的重要动力。

体育生活化教学能够通过将体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内在向往和自然追求,塑造学生的外在生活态度和内在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持续关注和参与体育运动,实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常以固定的教学项目为主,如球类和田径,学生的选择空间较小,无法满足个体的运动需求和心理需求。此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将运动活动与日常生活脱离开来,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联系,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其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融合社会、信息、教育、学习等多种资源,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意义,使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体育生活化体现了开放和自由的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参与,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运动选择空间。通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体育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和热情。同时,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活动、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等纳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真实和丰富的体育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实际体验和认知,提高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理解。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强调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选择,倡导体育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生活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体育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通过融合社会资源、日常生活资源和提倡个性化选择等方式,旨在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实现教育的自由。

三、 当前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场地过少,运动项目单一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活动场地过少、运动项目单一的问题,这是体育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也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当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球类运动和健身跑步等项目上,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丰富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种单一的运动项目设置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和乒乓球场地等也存在数量较少、占地面积较小的限制因素。这些体育场地设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无法满足学生接触多样化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由于场地设施的单一性,学校体育课往往只能围绕少数几个项目展开,限制了学生对其他体育项目的接触和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