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优化路径探究

作者: 何伟才

摘 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进行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物理学科教师既注重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又要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新高考的要求,了解新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带来的实际影响,并且总结和分析原有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新高考模式下获得成绩、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物理;教学优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112-05

新高考与传统高考之间的巨大区别在于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选课,而不是简单的文理分科。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新高考模式是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上转型而来,物理学科作为高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新高考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高中物理的难度也较大,使得许多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从新高考要求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活动,从而提高物理学科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从整体上提升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质量。

一、 新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

(一)重视考查实践技能

新高考模式与传统高考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实践技能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传统高考教育模式下,学校、教师与家长都将注意力放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上,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会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厌烦的心理。尽管能够在高中阶段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却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传统的高考教育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在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课时不断压缩,进而出现学生物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而新高考模式的实施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查,不仅增加物理实验课时,而且能够在学习完成物理实验后,对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及时检验。在新高考模式的影响下,物理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物理实践技能情况,进而对物理实验方案进行优化与创新,为学生物理实践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优化传统考查方向

在新高考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更高的关注,要求学科教师转变原有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方向,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对此,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活动时,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高中物理教师还需要在新高考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获得提升。

(三)增强教学工作时效性

随着新高考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紧随时代发展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探究和创新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工作时,需要以新高考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严格遵守新的教育原则;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评价成绩,从而在教学时保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更好的进入高校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物理学习潜力的激发与挖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升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高考形势认识不到位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对新高考形势的认识不到位。尽管教师已经能够意识到物理教学创新、变革的重要性,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自身对新高考认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将考试的重点、难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完全依照高考大纲设计教学方案、制订学习内容,而很少对高考大纲中缺乏的部分进行教学。同时,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于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结束后以海量刷题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能力。尽管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实现对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二)物理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

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这也与新高考模式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以考试大纲为核心,依照考试方式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材内容、考试重点为主,几乎没有将物理学科与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展现出来,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拓展,而且不利于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新高考模式要求教师以层次化、阶梯化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但大部分物理教师以章节为主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只讲解考试的重点与难点,从而使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出现割裂,不仅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且使学生无法从整体出发去解决物理中复杂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物理教学实践落实不到位

实践落实不到位也是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高中受到高考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的情况,从而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刻意压缩实验教学时长,进而影响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了解与掌握。同时,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实践性,但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以及教学任务的影响,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学生自我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究数据的环节,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探究能力的提升。如果高中物理学科教师不能合理安排物理实践教学,不仅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优化路径

(一)优化物理教学目标

在新高考背景下实现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化,需要设定明确的、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物理教师需要调整和优化原有的教学理念,摒弃掉“填鸭式”“题海式”的教学方式,深入研读新高考要求与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其次,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又不能将课堂的控制权完全交给学生,而是要展现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主体性,以科学化、个性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到物理教学活动之中。最后,物理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新高考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增强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使学生既能够夯实基础,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物理学科素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例如,在学习《向心力》这一节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物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使学生能够对向心力的概念、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各项因素、向心力的计算公式等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其次,物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等,并以此为基础设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最后,物理教师根据教材大纲内容、新高考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通过在教学中优化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明确教学方向,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

(二)夯实学生物理基础

在新高考背景下,物理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夯实学生物理基础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于高考的核心在于通过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选拔人才,而学生的物理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熟悉物理知识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比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创设特定教学应用情境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强化物理基础能力;同时,物理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对繁杂的物理知识点进行整理、归总,使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并引导学生在不同物理知识点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认识。只有不断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新高考的挑战,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物理知识内化,增强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例如,在学习《电荷》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与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与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高中物理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先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有关“电荷”的知识点,将初中与高中内容相衔接,加深学生对“电荷”的理解;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活动,以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荷》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将本节知识进行拓展,并将高考中涉及的题型引入到课堂之上,从而发散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

(三)丰富物理教学方式

1. 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调整原有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其中,创设教学情境是高中物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新高考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积极开展实践应用教学活动。对此,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教学情境的方式达到这一要求。比如,以生活化元素为背景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多媒体设备为辅助创设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应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了解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并且要求学生会用平抛运动的有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站在实际的情境之中理解和应用平抛运动。首先,物理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各类高空抛物伤人案件,并告知学生们高空抛物属于违法行为,然后以生活中的实际高空抛物案例为话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之中。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探究性问题,如如何快速找到高空抛物的犯罪人员?警察同志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勘测活动?如何有效防止高空抛物行为的发生……引导学生站在情境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物理教师将学生从情境之中带回到课堂之上,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将生活中的高空抛物与“平抛运动”知识点相结合。这种方式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2. 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也是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物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合作探究的内容、目标,使学习小组的时间与精力不会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学习内容上。比如,物理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并设置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对任务进行探究和解决。物理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且为学生营造适合学习和探究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够通过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探究锻炼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既符合新高考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这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要求学生会应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立。在落实本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发现本节中的许多内容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对此,物理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合作探究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引导每一组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法则,然后对力的合成和分解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巩固知识、发散思维,进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其次,物理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合作探究状况,为各个小组布置合作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和解决高难度的问题。比如,当一个物体在斜坡上,都会受到哪些力?对物体受到的各个方向的力进行分析,并绘制受力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物理思维的碰撞,实现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