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何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和稳步推进,全面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策略和基本方法,既是新课标对历史教师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有效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发展和提升的主动选择。文章将立足历史课程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在遵循高中历史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从转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氛围、挖掘教材资源、注重展示案例、强化活动引领、强化评价督促、注重课程实践、构建线上空间等几个方面着手,就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路径开展讨论和研究,期望通过探索可以深化教师同行对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把握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实现路径和有效对策,为每个学生后续的更好发展与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4-0130-05

当前,全面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实现路径和基本方法,已然成为历史教师的基本共识,在众多高中历史教师的全面探索与积极实践中促进了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助力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但不可否认,目前的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中依然遇到很多突出的问题和瓶颈,需要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具备强烈的使命意识,针对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在后续的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实践中,全面强化归纳反思和教学总结,从而逐步把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规律,为每个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铺路架桥。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转变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形态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组织方式单一化、固定化和陈旧化,使得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生机不足、活力不足,自然不利于学生积累良好的课程内容学习体验。全面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策略,可以使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从家国情怀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知识讲解策略、师生互动方式、具体教学形态和组织教学环节等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从而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浓浓的新鲜感,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历史课程内容学习体验。

(二)有助于不断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制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和水平提升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如课程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不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凸显等,使得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通过全面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可以促使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姿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并借助有效策略强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漏洞和短板,从而能够更好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三)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课程成绩和专业分数,而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得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升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立足核心素养的指引来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促使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家国情怀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并积极立足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借助有效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助力每个学生的逐步提升。

(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师的执教能力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组织中,部分历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因循守旧、教学思路不够开阔、教学视野狭窄等,使其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教学的创新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全面探索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可以促使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全面重视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分析和解读,并积极地沿着新课标的指引,全面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在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进一步强化和其他优秀同行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学习其他同行关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有效做法,并在与其他教师互动讨论中解决家国情怀培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课堂的教学规律,促进综合执教能力的提升。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原则

(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时候这种差异还很大。如果教师不能在家国情怀培养工作中兼顾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则会导致班级教学两极差异分化情况的发生与扩大化,自然会影响到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效果,不利于其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中全面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并积极立足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合理制订差异化的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和规划,同时积极地在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中给予学生差异化、精准化和高质量的指导,并借助面向整体和兼顾差异的评价标准,来给予学生多元化与客观化的评价,从而真正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高质量的培养。

(二)要遵循开放探索原则

要想拓展家国情怀培养工作视野,更好地把握家国情怀培养的工作思路,教师需要全面摒弃那种闭门造车式的工作策略,并积极遵循开放探索与互动交流的原则,强化与学科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学习优秀教师关于家国情怀培养工作有效开展的经验积累和好的想法。同时,教师合理借助座谈交流、集体备课、听课讲课等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足问题,从而在开放探索中全面把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工作开展规律,为每个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后续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遵循服务学生原则

全面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方案和有效路径,其最核心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及后续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在探索工作开展中遵循服务学生的原则,全面地将是否促进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否助力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作为家国情怀培养工作探索的重要评价与考核标准,并积极地在后续的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更加注重强化课程实践,从而借助有效策略来助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和每个学生的更好发展。

(四)要遵循长期探索原则

全面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和基本方法,是一项具有较为复杂性、艰巨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而不是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全面遵循长期探索的原则,并结合新课标的指引,合理制订长中短期各阶段衔接有序的、针对性较强的、启发性较强的家国情怀培养具体实施方案和规划;同时明确不同阶段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的侧重点、突破口,还要立足后续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的情况变化,对所制订的培养目标与规划进行动态化调整,从而真正地在长期性的探索中助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和每个学生家国情怀的高质量培养。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一)转变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高中历史教师对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理解是否深刻、认识是否全面,会对后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产生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对目前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与实施的基本情况分析来看,部分历史教师存在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力度较低等突出问题,使得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受到了影响。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全面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积极地转变自身对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思想认识,并积极地立足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和规划,从而为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高中历史教师要精准分析新课标关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基本要求,厘清新课标对家国情怀培养的目标导向,同时全面将高质量的家国情怀培养工作与促进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助力学生道德修养培养、服务学生全面提升相结合,不断从内心深处重视起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并立足当前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实施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化的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实施目标和规划。如第一阶段要注重进行理论讲解,并展示丰富化案例;第二阶段则要注重课程实践;第三阶段则要注重总结归纳,真正为后续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实施指引方向。

(二)营造良好氛围,注重环境熏陶

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是高中历史教师立足新课标指引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氛围的影响,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给予学生正向的感染和熏陶。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和促进家国情怀培养目标有效化达成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来积极营造较为浓厚的家国情怀培养环境氛围,从而让学生目之所及都是关于家国情怀培养主题元素,真正让每个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正向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例如,在讲解《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在教室张贴关于“苏武牧羊”故事讲解的绘画资源,关于爱国古诗展示的名人名言条幅,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什么是家国情怀。在具体的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到抑扬顿挫,每每讲到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卫青北击匈奴的故事时慷慨陈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国情怀,同时借助微课视频展示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影视频资源,真正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助力学生爱国情怀培养。

(三)挖掘教材资源,做好准备工作

随着新版本的高中历史部编版教材在高中学校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大范围的应用,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等各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而新教材中包含众多家国情怀培养的主题元素和资源,这为高中历史教师立足新教材来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内心深处重视对新教材的研究、分析和解读,全面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家国情怀培养主题资源,并结合工作开展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从而真正地做好准备工作,为后续高质量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渗透提供坚实的支撑。例如,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小节内容时,该节课包含近代人士对救国图存探索的家国情怀培养资源,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则徐禁烟等。教师可以认真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该主题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集对应的主题资源,如搜集关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国人是如何救国图存的资源等;并将这些资源制作成不同形式教具,如制作成对应的音频资源、图片资源、微课视频资源等,为后续的家国情怀培养工作开展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展示案例,给予深刻印象

传统的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开展中存在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弱化具体案例分析,同时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较少,使得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感染力不强、渗透力不强,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的有效化与高质量达成。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对当前家国情怀培养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积极地转变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家国情怀主题案例,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讨论,从而深化学生认识,提升家国情怀培养工作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更好落实。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关于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而不断奋斗和努力实践的微课案例视频、展示关于辛亥革命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案例视频,让学生分小组就这些案例进行开放式讨论与互动式交流,积极表达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对孙中山先生身上所呈现的家国情怀精神进行分析。教师则要结合学生的讨论,积极对案例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英雄人物,进而有效深化学生认识,助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