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 史庆军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初中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心理和思想方面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对初中生来说,升学压力和身心发展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初中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协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01-05
青少年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青春期的基本生理和心理特点,学校和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从当下的农村教育形势来看,留守青少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开展对象,他们常常会因为缺乏父母的直接教导和陪伴而出现厌学、辍学、叛逆、沉迷网络等不良心理问题,这给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较大难度。基于此,文章通过家校共育手段探索了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帮助更多的农村初中教师切实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 对家校共育模式理解
家校共育会出现两大教育主体,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大教育主体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将这两大教育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合力,相互帮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的配合,将会孤军奋战,教育效果较差;如果家庭教育缺乏学校教育的指引,那么家庭教育也会举步维艰。所以,家校合作共育非常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家校共育可以形成教育理念的互补。初中生心理出现问题,很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我国大部分家庭教育都是从家长的需要和愿望来培养学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广大家长的期盼,但是,如果给予学生的家庭教育匮乏,那么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扭曲。学校教育是以德育为基础的双基教育,既会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到启发作用,也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家校共育可以实现二者教育理念的互补。
二是,家校共育可以促进教育内容的互补。首先,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以德育为首,在实施时会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监督,为教学目标、计划等内容提供保证。而家庭教育的内容常常是由家庭成员的认知决定的,同时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重理轻文,急于求成。其次,学校则讲究循序渐进,全面发展,教育内容不会随意改变,相对较稳定。而家庭教育内容则很不稳定,常常会由家长的兴趣爱好、时间、经济等条件决定。所以家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内容的互补。
三是,家校共育可以在教育方法上形成互补。在家庭教育中,虽然家长能积极地教育子女,但是在教育方法的使用上却缺乏科学性;而学校教育是以完善的教育制度为基础,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为保障。所以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在教育方法上形成互补。
二、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初中生属于基础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从小学步入初中不仅是学习难度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他们面对的是中考的转折,所以在学习上会承受较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父母的殷切期盼,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自己的成绩,而出现担忧、焦虑等心理问题。加之,农村中学生留守问题较为严重,学生从小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导致部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农村家庭中家长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缺乏相应的教育学生的方法,使得家庭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校教育的不足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只有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为国家培养新时代健康人才。
三、 家校共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初中阶段的知识会越来越多,如课程数量、知识密度、考查维度以及运用形式等方面,都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一旦学生的心理产生问题,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严重影响。学生作为父母的精神寄托,一旦学生的成绩下降会直接引起家长的情绪变化,影响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家校合作共育,教师可以和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习指导、监督,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比较稳定时,势必会为家长带来良好的生活情绪,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有助于发挥学校教育效能
学校教育效能最大化除了学校一方发力之外,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参与。在家校合作共育下,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普及和应用,家长学习相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会拓宽,这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学生身上落实,而且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得以体现,从而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双重影响,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有助于因材施教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教师会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如在家庭中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生的爱好、性格特点等,并在具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有针对性的、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当遇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学校和家庭能一起解决问题,大大促进了初中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开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四、 家校合作共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适度介入家庭教育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关爱子女教育活动,转变家长陈旧的观念,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做法,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鼓励家长对自身的错误观念或行为进行反思、检查和自省,通过言传身教和修身立德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可以健康成长和生活。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家长要尊重其意志和人格,逐步舍弃保姆式教育或言行控制。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家校管理制度和家长委员会制度,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并诚挚邀请优秀专家、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等前来授课,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常识,确保每位家长都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积极组织家长学习初中生心理特征有关的理论知识,使其对初中生的人格发展持尊重态度。
例如,在每学期伊始,学校可以组织具有层次性的家长会。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会不同,比如初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会遇到无法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知识的心理问题;初二的学生已经慢慢适应了学习环境,校园霸凌、打架、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需要承担中考升学择校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压力之下无法调整自我心理,慢慢产生厌学心理等。可以利用新学期的第一周召开初一新生家长会,指导新生家长如何引导学生调整心理,适应新环境,快速投入学习之中;利用第二周召开初二学生家长会,主要针对初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强调,让家长了解基本的心理教育常识;利用第三周召开初三学生家长会,并邀请家长代表讲一讲自己在调整学生中考畏惧心理方面的方法,帮助家长正确指导自己的学生用平常心积极面对中考。
(二)指导家长融洽亲子关系
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可让学生放松自己的情绪,并感受到身心愉悦。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亲子关系中成长的学生,其身心健康指数要比不和谐、不公平、不融洽的不健康家庭环境成长的学生高很多,这足以说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家长应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创建,与自己的学生搞好关系,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性格积极向上,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应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家访,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联系卡等不同方式畅通家庭与学校间的联系,引导家长通过科学方式实施家教,并实现良好沟通。
例如,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会、亲子篮球赛等,多给家长参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机会,让家长能和学生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了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学校可以要求学生父母双方都来参与,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同时,还能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还可以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春游、夏令营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家庭之间也可以进行沟通和学习,一起探讨和学习与学生和平相处的方式。除了让家长主动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也可以在学生身上发力,让学生主动与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国庆黄金周时,教师可以布置帮助爸爸干农活的作业任务,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家庭中的部分责任,拉近亲子关系。
农村父母还可以通过知识和素养体现自身的角色担当,熟练掌握家庭实践技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子女在未来道路上可以健康成长;家长要努力诠释自己的角色,给予学生适当的尊重和自信,换位思考,从学生的立场看待相关事物,始终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并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传递给学生,适当鼓励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去倾听,始终尊重学生的判断和决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科学引导,一旦学生受到挫折,家长要帮助学生吸取教训,并鼓励学生尽快树立起自信心,切勿一味地讽刺与责备。
(三)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学生步入初中开始学习时,由于初中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会明显增加,在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将会非常难熬。如果学生调整好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会游刃有余。所以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由于学生在学校有教师监督和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路径,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比赛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同学,并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我;还可以通过制订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懒散、不认真的学习方式,对违反班级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惩罚,形成警示作用,促使学生养成在学校要按规学习的习惯。
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去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并能给予他们充足的陪伴,传递给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多给予鼓励和疏导,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助力者,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能在学习上、心理上给予建议或者帮助。例如,当学生在家里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可以陪伴在旁边,边学习边辅导学生,切不可拿着手机刷视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敦促学生回家后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并从教师那里了解清楚作业任务,监督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想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说“良师益友,莫逆之交”,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哥们义气较重,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知己,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常常缺乏朋友,不愿意和教师和同学相处,并经常出现躲闪、不敢直视的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出现了自卑、交际胆怯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有的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表面上看着“很乖”,但是在背后却出现了霸凌、欺负其他学生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当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时,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通过语言、行为等干预方式,纠正其不良行为,避免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利影响。
对七年级刚刚步入新学校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从而容易产生不正确心理。再加上农村家庭缺少相应的心理疏导,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与学生的第一面起就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谋划,努力给学生带来一种宽松、和谐的新学习氛围。例如,在与学生认识的第一堂课上,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建立关系,如用详细的自我介绍以及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教室装扮得漂亮,给他们以仪式感,让他们放下心中的忐忑与不安,开开心心地与教师交谈,这样教师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就迈出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步,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