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钟育凰摘 要:结合幼儿缺乏学习意识和认知能力等问题,教师需要从“五育”融合角度出发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能力。同时,大班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也即将步入小学,教师更需要设计适合大班幼儿的教育活动,引导大班幼儿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进一步锻炼大班幼儿的动手自理能力,为小学生活做好衔接。基于此,文章主要是从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五育”融合视域下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路径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五育”融合;幼儿;习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163-04
大班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基础的沟通、动手能力,其能够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事。但有的家长并未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使得幼儿出现了动手能力以及认知方面的问题。结合幼儿的成长发展需求,教师也需要以“五育”融合为基础设计更适合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如此幼儿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想法,并能够主动参与日常的劳动活动,实现自身劳动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 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有些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未转换自身的想法和观念,因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也很难从“五育”融合角度出发,无法打造更适合幼儿的特色化教育活动。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幼儿教育活动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幼儿也难以产生较强的积极性。当幼儿的兴趣较低时,幼儿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实践活动,也无法实现自身能力的逐步增强。同时,教师未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也会使教师设计的教育活动缺乏新意,并呈现单一化、枯燥化特点。如此,幼儿也不能主动思考相关的问题,更没办法通过自己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不利于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另外,教师未深刻理解“五育”融合的概念,也会影响其教学安排,也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均衡发展,也没办法打造更具综合性和趣味性的幼儿教育活动。此外,有的教师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行为习惯时,也会出现过度说教的情况。但大班阶段的孩子语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面对教师的说教,幼儿不仅会出现抵触情绪,还会因不理解教师的意思而出现更多的问题。当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时,幼儿也会产生挫败感,并会出现较多的情绪化问题。随着情绪化问题的不断增加,幼儿的性格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 “五育”融合视域下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重要性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教师将能从幼儿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更具综合性的幼儿活动,并通过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帮助幼儿理解整理的含义,使幼儿能够在各种整理活动环节中慢慢掌握整理技巧。随着幼儿整理技巧的增加,幼儿的自理能力也会逐步增强,幼儿将能结合自己掌握的小技巧灵活整理自己的小物品,并能够在整理过程中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当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后,其也会主动参与幼儿园、家庭中的整理劳动,慢慢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且幼儿自理能力的增强也会促进幼儿自身动手能力的发展,幼儿将能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释放个性,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自由探索。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也能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尝试一些简单的分类、组合练习活动,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此一来,幼儿也能在提升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主动性,并慢慢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 “五育”融合视域下大班幼儿整理习惯培养路径研究
(一)益智类活动
以“五育”融合为背景,幼儿教师也需要从幼儿的性格特点角度出发,设计更适合幼儿的特色课程活动,让幼儿在特色课程活动中逐步理解“整理”的含义,促进幼儿整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玩心较重的特点,以益智类游戏活动为基础,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整理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完成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实际的整理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增强智力。
以“叠叠乐”活动为例,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模型,然后让幼儿通过叠放的方式将不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而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叠放时也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很容易滑落。面对物品滑落问题,幼儿教师便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物品会滑落?”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去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幼儿主动思考。同时,幼儿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开展尝试活动,让幼儿试一试看谁叠得又快又稳。如此既能强化幼儿的思维活跃度,也能让幼儿形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实现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另外,通过益智类游戏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提升幼儿活动的难度,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将物品模型叠放在一起,并将其放到教室后面的收纳处,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随着难度的提升,幼儿也会继续思考如何完成活动任务,并会主动与小组的小伙伴一起讨论,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法。大班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沟通合作能力,在益智游戏的帮助下,幼儿也能加强对合作的认知,并能够通过共同想办法完成活动任务。如此一来,幼儿教师也能以益智游戏为基础,引导幼儿掌握整理技巧,促进幼儿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审美感受活动
在引导幼儿掌握整理技巧、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需要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开展审美感受活动,让幼儿在劳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劳动素养和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如此,幼儿也能在审美能力的帮助下更好地完成整理活动,不断提升劳动素养。而运用审美活动,教师也能进一步提升幼儿整理活动的挑战性,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以“我整理得真好看”活动为例,幼儿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展示一些物品摆放整齐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这些图片好看?”如“这个按照颜色摆得很好看”“这个形状摆放得很好看”等,既能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为幼儿的整理活动铺垫。在前期的观察和表达活动中,幼儿也对整理活动的画面美有了一定的认知,因而他们在参与整理活动时,也会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增强整体画面的美感。如折叠衣物类物品时,幼儿也会有意识地将颜色一样的物品放在一起,并通过颜色来合理安排每堆物品的位置。而面对不同材质的物品时,幼儿也会尝试观察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并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出发思考选择摆放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并且幼儿也能通过自己的设计整理产生较强的成就感。结合幼儿的摆放设计成果,幼儿教师也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整理作品,并给予幼儿较多的鼓励,让幼儿收获源自整理劳动的愉悦感,使幼儿喜欢上整理活动。在鼓励幼儿展示过程中,幼儿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以教室为基础,画一画自己想要的教室模样,让幼儿画出整理设计稿,并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活动的开展,幼儿的整理兴趣也会越来越强,教师也可以设计每日中整理打卡活动,并引导幼儿父母拍照分享。如此,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照片的分享充分调动幼儿的整理积极性,并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整理的好习惯。
(三)德育主题活动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教师也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劳动与德育相融合,以主题活动为基础引导幼儿理解更多的道理,不断提升幼儿思想道德素养。在德育主题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打造更适合幼儿的特色活动,并以德育主题为中心,引导幼儿不断强化认知和理解,实现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同时,在德育主题活动的帮助之下,教师能让幼儿慢慢认知一些抽象的道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幼儿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绘本,运用画面与语言引导的方式强化幼儿的理解。首先,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为不同的物品取名,将各种物品拟人化。如故事书《三只小猪》可以叫“小猪”、橡皮可以叫“小皮”。其次,引导幼儿认知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家。如橡皮的家是文具盒、故事书的家是书柜、玩具的家是玩具盒。最后,有了前期的准备后,教师可以再以送物品回家为主题,指引幼儿完成整理活动。而在引导幼儿完成整理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可以从幼儿自身角度出发,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回家”的重要性,以及理解“物品放回原位”的含义,养成及时归还物品的好习惯。
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播放视频,展示乱放物品的不良影响,让幼儿结合视频指出其中的不当行为,如乱丢乱扔、东西不能放回原位等,加强幼儿认知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说一说或示范一下正确的做法。在充分调动幼儿热情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引入与整理相关的儿歌和舞蹈,让幼儿在跟唱跟跳活动中加强对整理活动的认知。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喜欢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在跟唱过程中,他们也会慢慢记住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如此,幼儿教师也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作用,让幼儿在玩耍感受中懂得更多的道理。总之,大班阶段的孩子认知理解能力有限,运用德育主题活动,教师既能避免过度说教,也能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幼儿认知理解更多的道理。
(四)亲子活动
幼儿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教师与父母的共同引导,因而教师也需要加强与幼儿父母之间的联系,组织亲子活动,引导幼儿感受整理活动的乐趣,使幼儿在整理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生活小技巧。以亲子活动为基础,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会与父母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如此,教师也能引导幼儿树立劳动意识,形成主动帮助父母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整理运动接力比赛活动,让幼儿与家长用托盘将需要整理的物品叠放好,然后再通过端举、跑步接力的方式将物品传递给下一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需要整理好物品,又需要在跑步的时候控制好自己的速度和平衡。这样一来,幼儿也能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合作意识。而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运动路线,比如加入一些简单的障碍,引导幼儿端着物品完成障碍区慢跑活动等,培养幼儿的运动素养。待幼儿和父母完成整理运动接力比赛后,教师则可以设计让幼儿在父母指导下单独完成物品整理的活动,并针对幼儿的整理情况为幼儿评分。结合幼儿、家长以及教师的评分,幼儿也能了解自己的整理水平,并能够产生较强的劳动成就感。同时,幼儿也会主动请教父母一些整理小技巧,并会在实际生活中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庭整理活动。这既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也有助于幼儿劳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通过亲子活动,教师也能基于“五育”融合视域促进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并在幼儿父母的帮助下促进幼儿的茁壮成长。
四、 结论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设计更适合幼儿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如此,幼儿也能在教师引导下逐步认识到整理活动的重要性,慢慢掌握整理技巧,并学会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而教师也需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运用亲子活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的更好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J].幸福家庭,2021(16):9-10.
[2]陈梦娇.大班幼儿游戏材料整理习惯的养成研究[J].科幻画报,2019(12):146.
[3]陈华丽.幼儿劳动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亚太教育,2022(21):185-188.
[4]游晓燕.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措施[J].亚太教育,2022(10):94-96.
[5]朱琦.探秘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生活习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193-194.
课题项目:文章系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237)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钟育凰(1985~),女,畲族,福建漳州人,厦门市嘉华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