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帮扶策略研究
作者: 于海燕摘 要: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现象较为常见,这些学生并非天生智商不足,但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任务,在数学学科上表现尤为突出。“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进度,同时也对其个人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鉴于此,文章对初中数学学科中“学困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帮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077-03
与小学时期相比,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学习的难度级别也有所上升。有的学生由于无法有效吸收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未能及时向教师求助,随着时间的推移,遗留的难题越积越多,不熟悉的部分也日益增加,逐渐演变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来说,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导致掌握的知识点有限,进而对其他理科课程的学习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应当重视对这些学生的教学,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降低他们在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方面的难度,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一、 “学困生”的特点分析
“学困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较为薄弱,在小学阶段未能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导致在面对初中较为复杂的数学内容时感到困难,尤其是在学习代数、几何等需要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内容时容易出现理解障碍。此外,这类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普遍缺乏自信和主动性,因长期面临学习挫折,容易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课堂参与度低,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或进行思考,遇到难题时也往往选择放弃,而非尝试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他们通常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习惯较差,如不能专心听讲、课后缺乏复习和总结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习兴趣缺失
对许多学生来说,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公式和定理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他们常常会觉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关系,因此缺乏动力去深入学习。比如,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数学相关的应用场景,这让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毫无意义。加上在课堂上如果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数学产生排斥感。而且,一些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也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兴趣。长期以来的学习挫折感和负面体验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消极态度,不愿主动参与,甚至直接放弃。
(二)自控能力较差
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轻,正处于学习理念及意识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自律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长增长的同时,其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增多,师生间个别指导的机会相应减少,这便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生难以适应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在学习过程中易分心,遇到难题时易退缩,若长时间如此,学生积累的疑惑会日益增多,问题逐渐扩大,最终对学习成效产生不良影响。
(三)自身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数学基础,比如对加减乘除这些最基本的运算规则理解不透,或者是乘法口诀不熟练,到了初中后学习进度加快,难度增加,像是遇到方程、不等式这些内容时,他们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举个例子,如果学生连分数和小数的换算都不清楚,那么一遇到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就容易出错。再加上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衔接紧密,学习内容往往层层递进,一旦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好,后续的学习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一样,越往上越难。长期如此,这些学生就会因为知识漏洞越来越多,学习起来越来越吃力,对数学也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四)存在畏难心理
“学困生”的形成还与他们的畏难心理密切相关,有些学生一看到复杂的数学题,就会本能地觉得难,甚至还没动笔就已经打了退堂鼓。比如,一些学生在面对几何证明题或者是代数计算题时,总是觉得无从下手,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出来,于是干脆不做。这种畏难心理其实是一种对挑战的逃避。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弱,学习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而这种心理往往来源于之前的学习经历,如果多次遇到困难就放弃,或者做错题后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就会慢慢形成“我不行”“数学太难”的思维定式。
三、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策略
(一)了解学生兴趣需求,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要想帮助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对数学“学困生”来说,很多人之所以对数学缺乏兴趣,往往是因为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中的“正数与负数”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天气预报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天气预报常常会提到温度变化,如“今天的最低气温为-5℃,最高气温为8℃”,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负数的存在及其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现在是 8℃,温度下降了10℃,会变成多少?学生通过计算8-10=-2,可以看到温度下降后变成了负数。这时候,教师可以再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温度从-5℃ 上升了7℃,又是多少呢?”通过这样的实际例子,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借助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态度,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夯实数学基础,强化学生基础水平
基础知识是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更复杂数学概念的前提。对数学“学困生”来说,基础薄弱往往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频繁遇到困难,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基础水平,从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入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稳固的数学基础。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困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通过简单的例子,如“5+3=8”和“0+4=4”,让学生回忆加法的基本规则。在学生熟悉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引入负数的概念,解释负数的加法运算如何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将-3与5相加,结果会是多少呢?”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回顾正数加法的规律,将“5-3”转化为“5+(-3)”来理解这个问题。再结合数轴的方法,通过一步一步地在数轴上移动,形象地展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负数加法的概念。
(三)积极开展鼓励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自信
对“学困生”来说,学习挫败感常常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尝试新的解题方法,甚至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正面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鼓励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还能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尝试和探索数学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例如,在教学“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引入代数表达式的概念,例如讲述“某人买了3支笔,每支笔2元钱,总共花了多少钱?”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代数表达式来表示这个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出表达式“3×2=6”,然后再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笔的数量和价格,如何用一个表达式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犹豫或犯错,但此时教师应给予鼓励,比如说:“你敢于尝试,这是很好的开始!”接着,引导学生列出表达式“x·y”,并解释“x”代表笔的数量,“y”代表每支笔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尝试用代数式表达数量关系时会更加自信,也会更愿意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概念,从而逐步培养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四)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互帮互助
小组学习能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小组中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互补优缺点,共同讨论问题,分享学习经验,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也能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帮助。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名学生。教师首先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步骤,如“2x+5=11”,并展示如何通过减去5和除以2来解方程。接着,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一组不同的方程题目,例如“3x-7=2”和“4x+3=15”,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解这些方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释每一步的操作,纠正彼此的错误。比如,学生A在解方程“3x-7=2”时可能会在加法步骤上出现错误,学生B可以通过解释如何将-7移到等式的另一边来帮助A理解正确的方法。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能够从彼此的讨论和解答中获得新的理解,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方程的能力。教师则可以在各小组之间巡回,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获益,从而更好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
(五)加强课后个体辅导,弥补“学困生”的不足
许多“学困生”在课堂上可能因进度过快或未能充分理解某些知识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后个体辅导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比如详细讲解难点、重复练习、提供额外的辅导材料等。这种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此外,个体辅导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提问和讨论,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通过个体辅导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培养他们的解题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数学难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
四、 结论
针对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策略,包括了解学生兴趣需求、夯实数学基础、积极开展鼓励教育、建立课堂学习小组和加强课后个体辅导,都是提升他们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激发兴趣、巩固基础、增强自信、促进互助和提供个性化支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利芳.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认知灵活性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3):39-41.
[2]杨宏会.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2(6):118-119.
[3]谷璜,范瑞璐,赵俊峰.数学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旋转的脑电特点[J].心理研究,2022(4):311-317.
[4]任燕妮.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炫动漫,2022(20):223-225.
[5]陈丽.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19):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