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育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吴凤利

“全息育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0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新时代呼喊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当下的学校教育要走“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道、以美为核心、以劳育为中心”的融合教育之路,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具有其独特魅力,在引领学生提高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全息”式高素养学生。

关键词:“全息育人”;初中英语课堂;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091-04

目前,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在科技引领下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是仍会因种种原因,对当前的教育理念解读不到位或者做不到位,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全面发展。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在“双减”环境里实现五育融合的“全息育人”,加强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个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培养具有“三有”素质和品质的年轻人?笔者结合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探索和体会。

一、 “全息育人”理念历经的过程和畅想前景

“全息育人”,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多方位、全面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使其具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早在1912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五育并举。新时期的五育,历经了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过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理念: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动为本;强调各个教育领域之间的平等性、独特性以及整体性,意味着每一个“育”都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相互依赖。

五育融合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融合,将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道、以美为核心、以劳育为中心”,它是德智体美劳的有机整合与相互渗透,能真正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要求。

2021年3月,浙江省东阳外国语小学校长卢雁红在五育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息育人”概念,学校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德,强调五育全面发展。真正做好全育会有怎样的未来?

(一)全育最直观的价值体现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的学科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智力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感、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减少校外辅导班精力流失基础上提高综合素养和竞争力,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网络时代,我们接收到很多信息,比如某重点大学学生对同寝室室友实施毒杀、高一新生军训一批人高马大的同学站军姿十分钟晕倒、初二学生抽电子烟被班主任发现,和同学商量哪里跳楼不会摔断腿……再联想到现在校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心理案例,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学校教育不能光顾分数。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的接班人。

(二)全育最明显的达成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住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会多方位分析问题,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勇于提出“为什么?”和质疑。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引领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场需求。在提倡个性化发展的今天,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明显能走在班级前头,未来,他们更能够走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

(三)全育最惠民的底蕴是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因为各种因素让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机会。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接受了其他领域的教授、熏陶和引导,在提倡“双减”给学生减负的今天,国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发展、竞争机会,它不会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无缘各种补习班而缺失类似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全息育人”无疑是当下学校教育的最好选择方向,它无疑是最让老百姓受惠的举措。

因此,当下的学校教育要走“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道、以美为核心、以劳育为中心”的融合教育之路,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具有其独特魅力,在引领学生提高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全息”式高素养学生。

二、 “全息育人”与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课堂的“美美与共”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正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其变革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8B英语教材和课堂环节设置入手,探索融合教学模式,在短短几个月中深切体会到“全息育人”教学模式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改变。

(一)吃透教材,解读教材背后的全育内涵

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体。它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共同基础,遵守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需求,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五育融合背景下,我们更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制约,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在正确育人导向下,呈现多种形式英语学习教材。

比如牛津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Past and present整个单元的主线非常明晰,就是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一般现在时等时态,以“环境、交通、生活”等facts串起了“家乡变迁”,引导学生会听、会观察、会记录、会表达。设置这个单元的目的在于融合了现在完成时这个初中重要时态的五育导向。Eddie和Hobo是两只从初一就陪着学生的狗,Eddie贪吃贪睡,今天它又偷吃了Hobo的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融入德育: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two dogs to be good friends?朋友之间要相互敬爱、包容。在Reading里最后讲到很多人都搬迁走了,爷爷很寂寞时,教师融入德育:How can we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我们要多多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多陪伴他们。后面教材涉及的时代变迁、小镇变化,我们记录和表达了不同方面的变迁,德育引导学生深层思考:Are all the changes good?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新时代科学技术发达,为生活带来了便利、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变暖、有毒化学品污染、酸雨蔓延、森林锐减、资源短缺等问题,让学生有全局观、世界观,继而引导学生支持科技,更要保护好环境。

英语课堂不能单纯是语言课堂,也需要将“教学做”合一。如带领学生实践“变迁”project:学校图书馆左侧是卫生死角,有废弃的树枝、书本和学生扔的垃圾,新学期伊始的这个第一单元就是一次好机遇,笔者向学校领导申请改造它。学生很激动,走出教室的动手打扫、设计、布置让他们体验了一种不一样的学习和合作。学生和保安一起拖来木桩做椅子,和美术教师一起刷漆做宣传、竖牌子做隔离,让一个无人愿意光顾的卫生死角,最后变成一个充满阳光的English Corner,全校师生都能来这里秀秀英语,练练口语。这个劳作过程既是劳育、智育,也是德育、体育和美育,整个过程又可以成为单元Task写作任务的素材。从同学的脸上笔者体会到这种新融合教育模式的迷人之处,也确实感受到五育融合让英语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更加凸显。

细细参悟,其实每一单元的教材编写都透露着编写者的拳拳之心,教师要善以主题为主线,吃透教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在一系列的“看”“思”“做”中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勤学、勤劳、勤运动的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换策略,实践“全息育人”的课堂教学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全息育人”的课堂教学更是能够触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Unit 6的主题是Sunshine for all,编制人在本单元里设置了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有哪些、我们怎么帮助他们等内容。笔者以Reading课时为例,融合五育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学生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很特别,很有趣,他们乐学并且学得好。

1. Lead-in导入——接受美育和德育熏陶

课堂导入有很多方式,本节课的导入安排了情境导入。什么是特奥会?2007特奥会的会徽是一只眼睛,里面是两个人,同时也是上海市花白玉兰绽放的图形。同学们通过观察,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来自这个特殊人群的期盼的眼神;通过看特奥会图片、视频,了解它特殊在哪里?特殊在运动员都是有各种学习障碍或智力缺陷的儿童或成年人,他们在这块特殊的战场上,挥洒汗水和泪水。我们看到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勇敢和纯净的德育之美;通过聆听、跟唱特奥会会歌,我们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生命之美,让学生接受了品格熏陶。

2. Practice操练——提升德、体、劳、美育综合技能

为了让学生明白报告中Liu Ming的感受,笔者在课堂设计中加入了一个特别的操练环节——Work as a volunteer to help his athlete。在讲授课本第三段志愿者做什么和第五段做志愿者的意义前,模拟特奥会或者残奥会比赛项目的一对一训练和志愿者陪伴。我们预定好项目——盲人门球(有学生在家还偷偷练过)。比赛学生需用眼罩遮挡眼睛,在无光的世界里,用触觉确定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方向,用耳朵倾听来判断来球的方向、速度,从而做出反应。我们用十分钟时间上场体会比赛过程。整个过程志愿者要指导、陪伴和保护好运动员,“They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athletes and helped make the event a great success.”运动员努力调动其他感官,重在参与和努力:“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win a gold or a silver, but to take part.”在紧张、刺激的比赛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brings people toghther.”这一主题意义。

教室虽大,但是确实也是会呈现闹哄哄的局面。教师应时时盯好全局,把好时间关、氛围关和安全关,指导学生学科课堂上如何正确体验体育过程。我们从这个Practice中不但看到德育的光:守望相助、协同努力,还看到了汗水和笑脸中的体育、劳育的美好,实践美育熏陶。

3. Discussion讨论——升华智育和德育,构建高尚人品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活动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并听取其他学生的观点,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对讨论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既要备学生也要备教材内涵。话题冷场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是失败,热热闹闹有时也不代表成功,要避免流于形式的讨论。

本课的讨论主题笔者设置的是“How can we treat and help the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小组讨论实行“扶持学困生,让他们先有话说,其他学生再跟上”的模式,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小组间交流和班级交流。如何对待智残人士不再是空空的字面含义,我们通过讨论得出:We cant laugh at them. Instead, We should respect them. If I meet such a person, I will share my toys with him and...有含义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判断能力和高尚品德,是智育、德育的共同升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