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郑涛丽

摘要: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深度学习是一种以构建有意义的学习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更高认知水平的培养及高阶思维的发展。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类综合性教学方法,其以大概念、大项目等为统领,注重知识的高效整合及学习活动的系统化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开展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因此,文章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103-03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师生互动低效化、知识碎片化、学习浅层化等问题,难以落实新课标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运用一体化思维组织化学单元教学,以结构化模式呈现知识,并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背后更本质的思想与方法,形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得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素养的提升。

一、 相关概念解析

(一)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最早由美国学者Roger Saljo和Ference Marton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提出,这一概念与浅层学习相对,强调意义与理解,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认知水平、高阶思维、内在兴趣等的发展与培养。自1976年以来,国外众多学者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深度学习内涵界定上形成了深度理解说、理解-迁移说、体验学习说、三元学习说四种观点。近年来,深度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学科教学的转型与升级。学科视域下,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从中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深度学习并不是学生的自学,其一定发生于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大单元教学

一开始,单元指的是课程学习的基本单位,随着单元教学相关研究的发展,单元的内涵逐渐演变为综合学习的单位,而综合学习往往由一定的主题引领。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单元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都提及了知识与经验、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单元教学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获得能力及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单元则是由单元发展而来的,其中,“大”主要指的是大概念、大任务等。大单元教学就是以大概念及大任务为统领,以结构化知识为基本载体,集合活动、情境、目标、任务、评价等要素的教学过程。

二、 基于深度学习开展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相较于传统的单课时教学,大单元教学强调了结构化知识的呈现以及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结构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基于深度学习开展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立足整体视角,把握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与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单元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而完成结构化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在以往,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零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知识繁杂且无融通,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及素养。而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能够使学生的认知体系化,为学生灵活迁移应用化学知识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总结反思知识,产生一些新思考与新感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同时,对结构化知识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掌握化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化学思维。

(二)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学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而要达成学科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应以大单元教学为途径,让学生经历深层次的知识学习,从多元实践活动中获取经验、提升认知,在凸显化学学科特点的同时展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保障教学的整合性与整体性,将单元内容整合成富有逻辑的知识框架,根据具体内容设定教学主线,并结合教学主线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有效促成“知行合一”,为学生“意”“情”发展铺平道路,最终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遵循育人逻辑,明确教学方向

基于深度学习开展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教师应立足全局视角,做好统筹规划,把握化学学科的特征,明确化学教学的育人方向,遵循育人逻辑梳理单元所包含的思想与方法,把握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制订针对性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深度学习理论及大单元教学的优越性。

例如,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一章教学中,本章教学的根本目标为推动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可从知识习得、经验积累、认知发展等角度落实,让学生经历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突出单元教学设计的关联性与整体性。从知识习得维度来看,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元素性质的周期变化规律等内容。由此,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按照“理解概念→厘清关系→摸索规律”这一线索重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把握独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结构化学习。从经验积累维度来看,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需要以实践探究活动为载体,而实践探究活动的设计可依据知识线索有序展开,并融入情境、问题等要素,让学生在特定情境的带领下逐步深入大单元内容,积累下丰富且实用的活动经验。从认知发展维度来看,知识习得与经验积累是认知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要促成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既要打好知识与经验的基础,又要做好引导工作,组织学生相互分享学习感受与体验,鼓励每个学生大胆表达个人观点与想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知,促成深度学习的发生。在本案例中,“素养培养”这一育人旨归的明确奠定了大单元教学基调,逐层进阶的大单元学习历程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直接指向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充分展现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重整单元内容,设计教学主线

在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梳理单元知识内容,明确知识的呈现方式,并制订明确的教学主线,按照主线设计大单元脉络,让学生循着主线迁移应用知识,获得能力及素养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具有融合性特点,其并不是多个模块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大概念统领下,依据知识点之间关系所进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明确了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在制订教学主线时,教师也就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

例如,在“物质的性质与转化”一章中,设置了“铁的多样性”“硫的转化”“氮的循环”三节内容,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组织知识点,随后提炼单元关键探究点,据此设置系统探究任务,制订清晰的任务主线,促使学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在任务设计环节,教师既要确保任务贴合大单元内容,又要使任务背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此外,教师可将其他章节、其他学科的知识及思想方法引入探究任务,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完成任务。这有利于学生把握独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整合意识及能力。比如,教师可整合铁的多样性、硫的转化、氮的循环等内容,选取生活常见的84消毒液为探究对象,引入本册教材第一章中的“研究氯气的性质”知识点,设计“探究84消毒液的性质”大单元探究主题。随后,教师制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探究主线:①教师播放视频,介绍84消毒液的成分;②学生对NaCLO的性质进行预测;③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并操作“探究NaCLO的性质”实验;④了解NaCLO的性质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84消毒液的漂白原理;⑤师生共同讨论不能混用洁厕灵与84消毒液的原因;⑥84消毒液有一定的健康危害,使用前应了解其科学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此为背景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84消毒液使用手册》。

(三)搭建资源支架,设置探究任务

课程资源的整合是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能够成为学生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有序完成大单元探究任务,深入化学知识的本质,掌握基本思想与方法。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大单元内容引入合适的课程资源,并设计与之对应的学习任务,形成大单元学习任务单,让大单元学习脉络清晰可见。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与完善,也能为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便利。教师可结合具体任务设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小组互评,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程资源支架的搭建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又为化学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还使化学教学更具反馈效度,为深度学习的发生创造良好条件。

以“认识化学科学”一章教学为例,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本章主要知识内容铺设资源支架与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首先,教师引入《青蒿素研制历程揭秘》这一视频资源,设置学习任务一:结合视频内容说明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阐述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接着,教师播放“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微课视频,发布学习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中的实验。随后,教师呈现《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视频资源,给出学习任务三:1mol不同物质在数值上有何特征?相同温度及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的体积在数值上有何特点?最后,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的膨松剂”链接,要求学生思考碳酸氢钠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在此案例中,资源支架与学习任务双线并行,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完成知识探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开展评价活动,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据此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所选课程资源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评价环节,教师应推动评价方式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评价的机会,使其了解自身学习的优劣势。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一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等特点。将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理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将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认真研究大单元教学及深度学习的内涵,通过遵循育人逻辑,明确教学方向;重整单元内容,设计教学主线;搭建资源支架,设置探究任务等策略有序开展大单元教学,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碧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22):41-43.

[2]郑益哈.主题统摄情境激发任务驱动——“素养为本”的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4(Z2):8-12.

[3]陶忠镶.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的优化设计[J].高考,2024(19):45-47.

[4]汪自真,任洪臣,姜枫,等.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机化合物大单元教学设计[J].云南化工,2023,50(10):182-185.

[5]鞠静.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策略探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J].中国教师,2023(5):87-89.

课题项目:文章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24YB12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涛丽(1981~),男,汉族,河南内乡人,南阳市第二中学校,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