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考试命题实践探究

作者: 张琳

摘要:在教育事业深度变革,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三新”协同推进的大背景中,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强调要创新美育评价,直接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美育进中考旨在考查初中学生基本音乐能力与素养,而非选拔专业艺术人才。文章结合福州地区的音乐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聚焦纸笔考试命题展开深入的实践探索,从真实生活情境切入,综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

关键词:多元融合命题;学科育人;美育进中考;初中音乐;考试命题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140-04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同时,根据此标准修订的教材于202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作为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音乐学科,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发展,进一步强调音乐学科的育人导向,也更加关注评价的作用。

随着美育进中考政策的正式出台,福州地区也适时颁布了相应的音乐学考文件。初中音乐学科在几乎没有纸笔考试的历史经验中,考试命题面临着重要挑战。文章以命题实践为抓手,注重多元融合的命题策略,彰显音乐学科考试评价的育人价值,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一、 “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考试的目的与命题要求

(一)“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的考试目的

美育主要是指“审美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需要学生具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进入中考考查范围,在福州地区现行的是学业水平考试,是针对初中毕业生报考全国普通高中进行基础性的考查,旨在检测和衡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主要依据,实现以测促教、以测促学。

(二)“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考试命题要求

在“三新”背景下,进行初中音乐考核,应当保证试卷命题的全面性。测试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音乐知识储备的情况以及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审美素养等多个方面。目前,在新课改深入以及教材的改革背景下,注重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的发展,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命题的过程中也秉承着同样的目标,实现备教学评一体化,保证更好地发挥出学科育人价值。

1. 题干情境化设计

题干情境化设计则是设置一个形象且生动的情境,促使学生代入其中,灵活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形成综合素养。在“三新”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保证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中考题目则可以从实际的生活情境出发,比如校园广播站、音乐博览馆、班级诵读配乐等,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带着问题思考和作答。

2. 多维度能力考查

在“三新”背景下,美育进中考,主要就是为了促使音乐教育落地,并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因此在进行音乐试卷命题过程中,可以从内容维度(速度、节奏、力度、速度、节拍、音色、体裁、风格流派等)和能力维度(掌握、运用、迁移),通过合理的音乐题目设置,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素养的发展情况。多元化的考核内容可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检验,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3. 注重实践与创新

在“三新”背景下,音乐教育强调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音乐试卷命题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空间,更好地检验实践能力。比如,在试卷中可以增设一些音乐创作、即兴演奏等任务,保证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对现有音乐知识体系的灵活运用,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4. 公平公正评估机制

在“美育进中考”背景下进行音乐考核,应当秉承公平公正的评估机制,按照相同标准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命题设计不能单纯对学生进行某一知识或者技能的考查,而是能够设计多样化题型与评分标准,实现对学生全面且客观的评估。评分标准还应当进行细致的划分,包含音乐理解、音乐表达与创新思维多个方面,可以反映学生不同能力水平,提升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 “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中考试卷分析

在美育进中考后,初中音乐开始进行试卷命题,福州市也发布了《初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样卷》,与以往的样卷分析可以发现,题目题干在表述上更重视情境创设,突出育人指向,重点对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的考核与评估。

在样卷题型中,主要通过聆听音乐进行作答,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考查,以听辨选择题为主,让学生聚焦音乐要素特点,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情感内涵;在作品赏析部分,设置了简答题,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音乐感知以及欣赏素养,能够反映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体系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音乐创编部分,突出学生音乐能力的运用和创新,为学生自主进行音乐创作与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

在样卷的考试评价上,还突出了评价的准确性、引导性和具体性。如样卷中的简答题: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通过虚拟合成技术和汉服秀,展示了汉、唐、宋、明不同朝代风韵与礼仪,唱出人们对幸福繁荣的向往。请描述该作品如何运用音乐(如速度、节奏节拍、音色、旋律及创作手法、调式、曲式等)展现东方美学,传递美好祝愿。该题评分的标准详细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其中,测试点分析包括了学生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分析音乐的体裁以及风格流派。在这一基础上,学生还需要分析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音色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分数,学生还需要针对中速、调式以及强弱等进行音乐的理解,了解学生对多声部音乐、抒情歌曲以及当代音乐的认识。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说出歌曲速度、节奏节拍的学生,可以得到1分,如果说出了音色以及旋律创作的手法可以得到2分,说出调式为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可以得到1分,说出歌曲曲式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可以得2分。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在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可以参照标准答案酌情给出分数。在编创题,一共总分为8分,主要是对学生创造、音乐创编以及创意实践等能力的检验,了解学生对节奏、旋律以及歌曲创编的掌握程度。在评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小节是否完整、节拍以及节奏、音符编创以及书写是否规范等多个方面出发,保证旋律流畅。对学生作答小节完整,节拍、节奏、音符编创及书写规范、准确,旋律流畅、有终止感的教师可以给7分或者8分;对大部分节拍、节奏、音符编创及书写规范、准确的学生,但是旋律流畅性或终止感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可以给5~6分;对大部分节拍、节奏、音符编创及书写规范、准确,在旋律流畅性和终止感两个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学生,可以给3~4分;对节拍、节奏、音符编创及书写基本规范、准确,旋律流畅性和终止感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给2分;如果学生的节拍、节奏、音符编创及书写不规范、不准确,旋律不流畅缺乏终止感,只能得到1分或者0分。通过多层次评分标准的划分,可以针对学生不同音乐素养以及能力进行针对性评价,进而意识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 “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考试命题实践探究

(一)完善音乐考试方案,实现学科育人

初中音乐考试命题过程中应当围绕课程标准,注重和德、智、体、美、劳的“五育”相结合,保证考试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学校则应当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审美素养。在课程考试项目设置中,需要明确考试形式、构架命题蓝图、考查内容、考查题型等多个方面,促使考试命题可行性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在项目评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如果没有国家评价标准,考虑学生之间个性化差异等因素,保证评估更加精准。

(二)创新考试形式,巧妙运用先进技术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教育事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了对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以往音乐考试命题中,对应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考试资源比较匮乏,对学生来讲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且考试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缺少艺术鉴赏以及创造的机会,对作品内涵理解停留在表面,影响了最终的考核质量与结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以及命题设置过程中,可以不断研发出更多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与考试资源,并且实现人机对话,通过音乐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制订命题蓝图,落实核心素养命题立意,综合考虑试题考查目标、艺术实践活动、学业质量水平等维度。通过这一途径,学生审美经历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表达机会,方便教师考查学生在完成艺术实践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欣赏、表现、创意等能力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避免只考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情景应用与思政育人融合,促使学生能力发展

在命题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全面且细致化的检验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素养的发展情况,应当设置多样化且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比如,在音乐知识这一模块,可以增加情景化选择题,播放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片段,学生可以根据题干描述寻找正确的变奏手法,实现对学生更加深入的检验,保证学生能够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音乐欣赏部分,则可以融入一些跨文化的音乐内容,丰富学生视野。比如,播放一段非洲鼓乐,促使学生自主分析节奏的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同时检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理解程度,提升了命题的科学性。

在音乐实践这一部分,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创作或者即兴演奏的任务。比如在国庆节到来之际,张新同学到广场观看了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仪仗兵整齐的步伐让他震撼与备受鼓舞。兴致上来,他有感而发写了4小节进行曲风格的旋律,但缺乏结束感,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教师在教学中将会从社会以及生活的角度出发,保证艺术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到一起。教师站在音乐生活化角度,通过情景应用进行考试命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潜在的音乐元素,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去解决问题,比如陶冶自己的情操、缓解学习压力等。同时,生动且形象的命题方式,能够彰显出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而学生在接受命题考验的过程中,可以感受生活音乐化过程,进而代入对应的情景中,运用自己的音乐知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接受考验,提升了音乐命题境界,促使学生音乐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四)强化教师命题素养,加强日常指导

在三新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在命题过程中,需要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并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全面整合学科知识点,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命题设计的能力。目前,艺术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命题素养,并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应对考验。首先,在课堂练习中,教师的命题设计需要围绕着学生音乐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音乐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以及创意实践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方位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奠定坚实的音乐基础,形成良好音乐素养。其次,初中音乐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到心中,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命题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角度出发,更好地发挥音乐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教师也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置不同的考查项目,学生多方面技能都能够得到锻炼,实现综合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在命题设计过程中应当保证其符合教学目标,可以彰显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实现针对性的教学。为了保证试卷更加新颖,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能力,教师还可以借鉴学习优秀命题的方法与经验,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升命题质量。

(五)完善评分标准,实现全面客观评价

音乐考试主要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情况。在考试命题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设置合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教师应当结合考试命题的内容,详细地划分评级标准与分数,对选择题这一模块,基本都是由一些简单且教材中涉及的,实现对学生音乐表现要素、节奏以及歌曲、编创知识技能的考查,每个小题为2分,一共设置了10道选择题。比如,教师设置了《第五交响曲》主题动机识别,在设置评分标准的过程中,对准确选择“短-短-短-长”节奏型选项的学生才能够得分。填空题模块,主要考查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需要让学生解释音乐术语;而这些问题具有标准答案,需要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判断。而在音乐实践部分,学生需要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即兴创作。教师则需要注重对学生表现能力以及作品呈现效果多个方面的能力,除关注学生音准、节奏等方面,还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编配能力,分析作品和声和谐性与创意性,对一些具有创意的学生给出更高的分数。

四、 结论

综上,在“三新”背景下,全面落实美育进中考这一政策,音乐作为重要组成,考试命题需要进一步创新,摒弃专业化、技术化的传统思维,围绕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审美素养以及鉴赏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查。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在命题设置中需要落实题干情境化设计、多维度能力考查、注重实践与创新、公平公正评估的要求,完善试卷多个模块的设计,实现多学科融合以及考核形式的创新,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智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艺术素质测评音乐命题的思考及探析[J].广西教育,2024(22):43-46,93.

[2]邓兆振,冼泳诗,黄杰桐.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1):37-39.

[3]王凤双.新中考背景下提升初中生音乐素养的路径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23.

[4]燕萍.青岛市“美育进中考”前后艺术素质测评(音乐)调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3.

[5]刘佳莉.“美育进中考”背景下初中音乐学业水平测试的实践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2.

[6]谢玉琪.以音乐中考改革促进绍兴地区初中音乐教学的研究[D].绍兴:绍兴文理学院,2022.

[7]潘丽琴,王欢.初中毕业生音乐素质测评命题探析——以2020年江苏省各市音乐测评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5):63-70.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美育中考背景下音乐命题与试卷分析实践研究——福州地区为例”(课题编号:FJJKZX23-562)。

作者简介:张琳(1987~),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州江南水都中学,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