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举措探析

作者: 邱永红

作者简介:邱永红(1976~),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市科睿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为有效适应新课标转型,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切实了解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诉求,遵循有效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将先学后教作为重要育人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之上,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赋能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落地。文章主要分析先学后教这一模式所展现的价值,了解当前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现状,探索先学后教模式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应用举措,希望能为语文课程有效适应新课标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1-0030-05

一、 引言

新课标的推行和发展,对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规划与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身为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思维,综合发展学习能力,使得其在面对语文课程任务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整体的参与积极性,在较高的热情和动力支持下,高品质的完成课程任务。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教师需转变传统的说教育人模式,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地位,使得学生在形成自主意识的前提下,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将先学后教这一模式与语文课堂深度融合,使得中高年级学生切实把握课程要点,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程探索。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其提供思想上的启迪和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其逐渐掌握课程要点,提高学生学习素养。

二、 先学后教概述及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首先,先学后教极具创新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差异,主张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在明确掌握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的前提下,设置育人目标,优化安排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明确掌握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方向,并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独立而高效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相较于传统的师讲生听育人模式,先学后教能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环境更加的开放、自由,让学生的思维拥有良好的发散空间,使得其在面对语文课程学习任务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课程任务。其次,落实先学后教模式能协调好师生之间的课堂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获得更加全面、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前提下,驱动课程有效落地。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阶段,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地位,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发展综合学习能力的关键载体。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有效贯彻先学后教模式,能切实改良整体施教环境,优化课堂氛围,助力学生在端正自主学习观念,把握主要学习目标和探索任务的前提下,有序展开课程深入探索。以支撑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程内涵,充分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综合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其在今后的语文课程学习领域,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基础,展开深层次、高效能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实践当中,教师需切实了解先学后教这一理念的基础含义以及所展现的实践地位,在清晰掌握师生课堂地位关系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

三、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在中高年级阶段,小学生所表现的语文学习素养并不理想,在面对课程学习要务时,未能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所表现的思维能力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未能适应新课标背景下所提出的学生素质建设要求,整体的课堂学习表现比较被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力,导致课堂整体的施教进度比较缓慢,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授课效率和品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所组织的育人模式相对来讲比较落后和单一。仍然受到以往唯分数论思想的影响,采取灌输式的授课手段,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基础文化知识进行说教和灌输,使得学生在面对课程学习时,难以表现出比较灵活的学习思维。再加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探究意识作为支撑,使得其在课堂上一味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在面对课程内容时一味地进行机械性背诵,这样的学习形态和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给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提升造成了很大阻碍。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地位,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更加的突出。并引领其在确定好主要学习目标与探索方向的前提下,更自主地参与到课程当中,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综合学习素养和品质。

四、 适应新课标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举措分析

(一)以学为本

“先学”强调的是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使得其在面对语文课程内容时能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认真对待学习任务,通过有目的的学,来掌握课程知识要点。而教师在组织语文课程活动时,需要遵循以学为本思想导向,做好前期学习活动优化设置。使得学生能明确掌握课程目标,有序参与到课程探索当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素养。

1. 自主预习

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预习意识。充分发挥预习这一模块所具备的助学作用,使得学生在预习环节当中,真正掌握课程知识要点,有效发散自身思维逻辑,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明确课程学习重点难点,确定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方便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能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与指导下,更规范地探索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要点,走出学习困境,真正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在预习这一环节当中,教师需遵循先学后教指导思想,先结合课程目标设置导学方案,帮助学生确定主要学习内容,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以《四季之美》这一节课为例,教师需在导学案当中确定好主要目标。引领学生围绕“旷”“怡”“黎”“晕”等汉字加以学习,了解内涵。之后,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围绕描写四季之美的相关内容加以提炼、整理,引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文章中所包含的基础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四季之美的特点。在预习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对整篇文章形成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基于自身的阅读感悟,分享自身的阅读心得。

此外,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围绕《四季之美》这一节课进行预习时,要做好预习笔记规范整理、归纳,提炼出比较优美的语句或片段。根据自身的预习体会,书写预习笔记,方便其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当中,能根据自身所总结的知识要点与心得,确定接下来的探索方向。

2. 自主朗读

朗读是助力学生有效掌握和巩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效感悟文章所诠释的意境和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感悟。因此,教师需遵循先学后教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朗读所具备的支撑作用。先为学生渲染比较真实且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朗读情景,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得其在感知与联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意境的了解。然后,有效地处理朗读节奏和情绪,更富有感情地参与到朗读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为其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其能全面领悟文章的主题意境,并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在《四季之美》这一节课当中,教师需引领学生根据自身所感知的文化意境处理好朗读的情绪,带着感情参与到朗读当中。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春、夏、秋、冬的风景特点。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围绕春、夏、秋、冬的风景渲染朗读氛围,展示春天的天空、夏天的细雨、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从而使得所构建的情景更加生动。并助力学生在朗读当中适当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风景画面。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情绪的处理,从文章的主题结构、意境、情感等维度着手加以赏析,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文本内容,使得其真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 民主互动

教师需着重凸显学本地位,在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学习、发挥先学后教模式支撑地位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践行民主互动育人思想,构建健康、和谐且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使得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学习任务时,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有效梳理学习思路。并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热烈的互动、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整合学习观点思路,全面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以《四季之美》这节课为例,在课堂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现实生活当中对四季风景的认知,自主总结四季风景的特点。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四季风景之美的理解。学生在这一环节当中,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始分析,比如说对四季的风、雨、阳光等加以描述。而教师也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的表达,为其提供有效的启示和引领。也可以将自己真实的四季之美风景体验,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教师眼中的风景特点。在教与学交互与共享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

(二)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理念强调教师在落实语文授课时,需明确自身所具备的指导职能地位。在确定好课程主要育人目标与职教方向后,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渲染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思想上加强指引,使得学生能端正自主学习态度。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引学生更自主地完成课程探索,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助力语文课堂有效落地。

1. 教的内容

在以学定教支撑下,教师需要确定课程育人内容,从而保证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学习诉求,驱动教学进度高效推进。首先,教师需全面了解中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根据学情信息设置教学内容。

以《草原》这一节课为例,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中高年级学生当前所具备的语文阅读学习基础,做好学生学习等级科学设置,然后构建层次性教学内容。从而让各个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效适应语文阅读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掌握具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主而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比如说,面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围绕“毯”“陈”等生字进行总结归纳,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夯实自身的汉字知识储备基础。而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引领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剖析文章中所呈现的草原风景特征,了解作者所诠释的情感。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需求,发掘极具真实性的生活素材。将现实生活中的草原风景景观图片、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加以呈现,使得学生在动态素材感知和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草原的风景特点,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后,教师还需要遵循以学定教思想,先引领学生围绕自己对草原的认知加以互动分享。然后根据学生的文化认知情况,为其渗透相关的学习资源,可以从草原文化角度着手进行渗透,引领学生思考草原所具备的民族特色。

2. 教的方法

为凸显以学定教指导地位,教师在实施授课时,需本着充分锻炼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原则,就具体的授课模式加以优化。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地位,有效设置课程学习目标,优化安排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地位,使得其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完成语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

例如,在《草原》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构建更富有想象力的情景,展示草原的风景面貌。引领学生独立地参与到文本阅读当中,就围绕草原风景加以描述的段落进行提炼。然后进行自主赏析,并在小组学习氛围内展开互动交流。在更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同时,也能使得其在探究与互动的过程中,更全面地了解《草原》这篇文章的写作主题以及所包含的写作技巧。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与学习成果,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向其渗透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了解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所具备的助学功能。最后,结合自身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自主构建导图框架,整合导图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阅读和赏析的过程中获得更完善的知识储备。

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渗透互助的学习思想,要指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懂得互相帮助,助力基础薄弱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学习的均衡化发展。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引领各个小组分享自身的学习成果。之后,根据每个小组的综合学习表现以及所得到的学习成果为其提供有效指导,使得学生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课程要点,并在教师的帮扶与指导下确定接下来的学习与改进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