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增强小学生体质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晓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保障学生的知识巩固和应用能力,通常会采用课后作业布置的方式,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持续增大。并且随着教育需求的增加,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快速兴起,学生学习压力以及课后负担都有了极为显著的提升。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多的课后学习压力不仅会导致学生心理以及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还会影响到学校教育健康发展。为了转变这种情况,国务院于2021年颁布了“双减”政策,主要目的是减负增效,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双减政策的推进为小学生体质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实践。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背景下增强小学生体质进行了实践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3-0001-05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小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成绩以及知识记忆能力更为重视,学生的课后负担也在不断加重,不仅小学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指导,同时课后作业过多也导致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被挤压,导致当下小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逐渐下降,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体质健康。而“双减”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则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去对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缓解,并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体育教师以及家长可以对体育活动的形式以及方式等进行扩展,促进小学生体质的提升。而“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要对我国小学生体质情况进行分析,要意识到“双减”政策实施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并对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体质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以此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 “双减”背景下的体能训练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课后作业是学生知识巩固、复习以及知识运用的基础,但是作业量较大,并且作业质量存在不足,导致学生不仅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作业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依旧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复习中。学生课后作业量过大,也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能锻炼,不仅容易对学习以及作业失去兴趣,甚至学生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各种课外辅导机构的出现,也进一步造成小学生负担加重。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寓教于乐。而“双减”政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行的,其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教学要做到减负增效,并对文体、科普、艺术、劳动等提出了要求,为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双减”政策的推进,也提升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小学生体质情况的关注,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并增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小学生体能训练的形式、设备等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当下不少学校体育设施和资源上还存在不足,并且社会中体能训练机构良莠不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学生的体能训练开展困难和风险。

二、 我国小学生体质情况分析

小学生的体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近年来小学生体质情况进行检测和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各方面的体质健康情况都有所下降,肺活量降低,肥胖情况严重,速度、爆发力、耐力等也在持续下降。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严峻,当前造成小学生体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膳食结构不合理

虽然当前小学生的饮食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实际上膳食结构还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并且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家长养育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出现了肥胖、超重、贫血等情况,而随着运动幅度和程度的降低,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也达不到标准。当下学生的膳食普遍存在高油、重盐、高脂的情况,家长没有结合小学生身体发展的情况以及对营养的需求,过度为孩子补充营养,不对孩子的饮食进行控制,导致当下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逐年提高。而营养膳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一些重要营养元素,日常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对存在的挑食现象没有及时制止,营养结构不均衡,导致学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造成儿童出现佝偻病、贫血以及肥胖等情况。第二,当前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营养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补品为孩子补充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而补充过量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自身机体的平衡,进而造成儿童的体质存在不足,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和活动。

(二)学习压力较大

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本就存在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并且在知识学习后不仅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家长也会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为学生安排课后补习班,这些导致小学生出现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学校、家长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知识学习时间不断增加,而体育运动时间自然会相应地降低,学生不仅无法将精力和时间应用到体育锻炼中,甚至连基础的休息时间都无法把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上学、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受到威胁。

(三)沉迷网络

2022年11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近半年内的上网率达99.9%,显著高于73%的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并且报告显示,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时主要集中在娱乐、学习和社交中,其中应用短视频类互联网软件的未成年人比例已经高达65.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显著提升了生活的便捷性,同时也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扩展了学习的渠道,提升了生活和学习的智能化水平。但是,网络以及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也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一些小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并且现如今的网络中还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这些导致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小学生在休息和娱乐时,也主要是看电视、玩手机等,很少会去开展户外活动或者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导致小学生的体质不断退化,视力降低。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沉迷网络给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体育锻炼意识存在不足

小学生的体质提升离不开有效的体育锻炼,但是当下我国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普遍缺乏,参与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小学生受到学习任务以及课后学习负担的影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第二,学校不够重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学校将体育教学重视起来,但是实际落实情况却存在严重的不足,当前学校体育课依旧存在被占用的情况,并且体育教师也没有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锻炼进行合理的安排,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无法掌握体育技能,这也是导致小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存在不足的情况。第三,家长观念存在偏差。家长更重视学生的主科成绩,所报的课外班也是对小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进行补习,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怕体育活动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主动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甚至会制止学生参与一些户外活动。第四,学生自身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锻炼以及体育活动存在排斥的心理,缺乏耐力。而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意识,也就会导致个人体质水平存在不足,而这种情况实际上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以及情绪无处释放,进而影响到学习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双减”政策对提升小学生体质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家、校对小学生体质情况的重视度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课后作业以及课后补习情况,其中低学段的学生不建议布置书面作业。这项政策的提出,有效转变了以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学生课后作业时间较长、缺乏休息和锻炼时间的情况有所减少,同时家长也可以意识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双减”政策在学校中的推进,也有效提升了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情况。学校开始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师进行安排,并结合“双减”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体育学习提供更多的活动方式,确保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掌握专业、标准的体育技能,并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将多媒体、微课等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小学生对体育学习以及锻炼的兴趣,对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宣传和影响,也使家长对体育锻炼有了正确的认知,家长和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学校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联动,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和运动进行教育和监督,并对学生使用网络进行限制,为提升学生的体质情况奠定重要的基础。“双减”实际上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二)有助于推进体育活动的开展

“双减”背景下,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和补课负担中脱离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了增加,这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设施,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去开展体育活动。课后延时服务的出现,也为体育教学以及体育锻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体育教师以及班主任可以借助课后延时服务,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并对学生的体育动作进行指导和纠正,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师还可以借助延时服务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小学生的体质情况本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往往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时就可以在延时课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运动指导以及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随着补习负担的减轻,家长会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体素质上来,为孩子报学校晚托体育兴趣班:篮球、棒球、乒乓球、跳绳等,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提升自身的反应能力、速度以及耐力等。

(三)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双减”政策的推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让小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活动,对学生改变自身的运动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体质健康不仅指自身身体机能良好,也包括有着良好的心态以及积极向上的情绪。“双减”政策的提出,使得学生自身的学业压力以及心理负担在逐渐降低,这对提升小学生体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想要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需要在教育教学时做到寓教于乐,要意识到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避免体育教学以及锻炼出现功利性。因此,小学阶段,教师要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对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行调动和培养,然后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运动的知识以及技能的传授,进而在体育锻炼和练习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另外,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学生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家长要为学生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要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以及体质健康水平进行监督和反馈,还要和孩子共同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这对提升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转变学生对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观念有着重要作用。

(四)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对小学生心理建立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以往在学习压力的影响下,不仅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不断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实际上都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并且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充分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运动量不达标,导致无法满足体育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当前,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没有结合学生体质情况以及运动需求对教学进行设计,并对运动量进行合理设置,导致学生无法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及意识品质的有效培养,不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双减”背景下,各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体育课程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质情况,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协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缓解学习的压力,将自身的情绪抒发出来,并实现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运动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双减”政策的提出,为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充足的时间,并且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品质,是小学阶段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