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
作者: 张徐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改要求形成的一种带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模式,也是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开展的一种有效策略,其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整体性,且强调师生的集体建构,十分契合当前教学形势。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阅读教学正向发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重点探究了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围绕确定议题、整合文本、设计任务、丰富活动、课外阅读、实施评价六个方面依次做出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3-0029-05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群文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逐渐兴起,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推广应用,还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热烈讨论,这充分显示了群文阅读的重要地位和教学意义。目前,初中语文课程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出初步融合状态,这一积极变革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缺陷,丰富了语文课堂内容,单一化、碎片化的教学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学生掌握了语文课堂的主权,且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发展了语文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须将关注点放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层面,广泛探索教学路径,科学实施教学活动。
一、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特点分析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特定议题选取多篇文章共同阅读的学习模式,它通常需要经历确定议题、精选文本、整体阅读、集体建构等学习过程。目前,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合理运用,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学具有开放性
首先,群文阅读的议题是开放的。议题是群文阅读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议题确定,体现议题的开放性、思辨性与可探究性,利用恰当的议题统领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其次,教学环境是开放的。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不同,它建立在多篇文本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再者,学生学习过程是开放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学生可按要求完成课内阅读,展示自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科学发展自身语文素养。
(二)注重集体建构
群文阅读强调从整体视角进行有效阅读,“群文”是学习载体,阅读是主体活动,教师与学生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角色,相应教学活动必须在集体建构中逐步推进,让学生深度学习,最大限度地达成学习目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某篇文本或某个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交流与互动,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自在,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知识经验,引领他们有目的地思考与交流,根据个人理解畅所欲言,从中体现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体现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如此,语文课堂可以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有新意的想法和声音,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在集体建构中推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课堂教学方面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带有创新色彩的新型模式,它革新了延续许久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为一篇文本或一本书,教学方式也不再束缚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方式之中,教学内容变得结构化、整体化、丰富化,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互动化、创新化。在议题的整体指向下,教师精心选择多篇文本,巧妙设计阅读任务,抓住议题与核心内容进行教学指导,注重渗透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在自主探索中完成知识建构,积累语言素材。可见,群文阅读下的语文课堂更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利于改善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促进阅读教学的正向发展。
(二)学生学习方面
群文阅读不仅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对学生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群文阅读强调文本内容的整合重组,教师须对教材文本充分挖掘,对课外文本合理拓展,根据议题统筹设计,让课内课外文本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学生抓住议题或关键线索便可切入阅读视角,有目的、有层次地展开文本阅读,增加课外阅读量的同时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系列阅读方法策略,稳步增长阅读经验,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提升写作能力,促进语文综合能力发展。
三、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深入解读文本,凝练阅读议题
议题在群文阅读中具有指向性作用,它是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议题设计需要考虑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切入议题设计的思路,综合各方面信息后确定最合适的议题。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阅读能力和学习需求,确保议题与学生认知经验一脉相承,与学生阅读能力相互契合,且适应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求,提高议题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深入解读,善于发现文本特点与文本之间的共性,把发现的“点”扩展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面”,由此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在议题确定时,教师要遵循思辨性、开放性、可探究性三个原则,突出群文阅读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在具有探究价值的议题中自主理解和体验,展开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让群文阅读逐层深入。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春》《济南的秋天》《雨的四季》均是写景文章,借助不同的景物表现了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本单元阅读教学时,倘若将单篇文本拆分开来,不利于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写景的方法。那么,更有效的教法则是将三篇文本联系起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语言之美、景色之美和情感之美。通过对三篇文本的整体解读,确定阅读议题为“四季美景”,将三篇文本整合设计,按照教学流程组织学生有效阅读,加深他们对写景文章的印象,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从不同作者的笔下直观感知四季美景,了解四季变化的客观规律。如此,不仅与教材设计意图相契合,还有助于提高单元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学内容,把握脉络结构
群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做好多篇文本的有机整合,为阅读教学提供载体。在此环节,教师要根据议题选取两篇及两篇以上的文本,按照教学目标对多篇文本整体设计,突出文本之间的共性,确保阅读文本的适宜性。文本整合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一般以教材文本为主,多篇文本可全部来源于教材,也可适当拓展一部分课外阅读文本,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要把控好阅读文本的数量与来源,选取的文本必须贴近议题,且具有实际阅读价值,不宜安排过量的文本,这样不但会拉长教学战线,而且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对每篇阅读文本,教师都要全面分析文本的脉络结构,在群文阅读教学时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呈现文本特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多篇文本的有机整合。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根据文章主要内容和本单元安排的名著导读内容,以“鲁迅的童年”为议题,选择提及或叙述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文本,以此作为群文阅读内容。根据议题,先从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与议题相关的文本,再从鲁迅所著《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选择符合议题的文本。经过对教材和名著的完整解读,最终确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朝花夕拾》中《五猖会》《狗·猫·鼠》两篇散文作为群文阅读文本。其中,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主线,抓住四篇文本的共性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教学次序,为群文阅读提供合理的教学方案。
此群文阅读议题源自对鲁迅先生所著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所选文本涉及课内课外四篇散文,均出自鲁迅先生之手,其中或多或少提及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学生通过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再通过阅读其他三篇文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在群文阅读中顺其自然地展开名著阅读。
(三)巧设学习任务,引领整体阅读
基于议题整合文本内容之后,便进入到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即整体阅读、集体建构环节,教师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群文阅读,逐步进行集体建构,让群文阅读成果可视化。在此环节,教师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巧设学习任务,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提高他们在阅读过程的参与度,为师生集体建构确立基本方向。学习任务可以围绕阅读策略运用、核心内容批注、文本对比归类、问题探究等要点设计,辅之以师生交流、互动活动,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形式开放的教学流程。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展开整体阅读,自主获取和梳理信息,积极地表达自身观点,掌握相关阅读方法和策略,顺利解决阅读问题,师生之间多维互动,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质量。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小令,作者借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表明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辨析诗歌中关于“秋”的意象及作者之“思”,感受作者用词、结句之精妙。然后,以“品‘秋’词,感秋‘思’”为议题,拓展《天净沙·秋》(元 白朴)和《秋思》(唐 张籍)两首诗歌,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比较阅读。在比较《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这两首诗歌时,提问:(1)两首诗歌的写景方法有何不同?哪首诗歌更具特色?为什么?(2)两首诗歌写的都是“秋”,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在比较《天净沙·秋思》和《秋思》两首诗歌时,提问:(1)两首诗歌的结尾句都在抒情,其抒情方式各有什么特点?(2)两首诗歌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他们在什么境况下产生了思乡之情?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内容、写法与情感,对比归纳后形成问题答案。
此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以比较阅读为主要形式,以问题为主要线索,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拓展出主题相关的诗歌,顺利打开学生的诗歌视野,使其从一首诗歌的鉴赏理解转变为对三首诗歌的共同理解,根据问题的启发分析其异同之处,学习过程不仅增加了诗歌阅读量,还增大了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四)丰富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群文阅读要在开放的环境中灵活推进,借助环境的作用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对此,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活动,将原本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状态转变为平等、活泼、开放的互动式教学状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其创设舒适的群文阅读环境。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喜好,了解他们热衷的领域和话题,探寻学生喜好与群文阅读之间的衔接点,针对性设计课堂互动话题和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应多样化呈现,根据群文阅读教学内容融入朗读活动、游戏活动、讨论活动、辩论活动等,让课堂氛围快速活跃起来,带给学生别具一格的学习体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教学时,文章是闻一多先生面对中国内战号召青年人斗争到底的一篇演讲词,围绕“对青年人的演讲”选取《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作为群文阅读文本。教学过程做出如下设计:第一步,引导学生一一阅读演讲词,理解不同演讲词的主要观点,梳理各自的演讲思路;第二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析演讲词之间的区别,从演讲者的身份、时代背景、观点、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表格方式直观呈现;第三步,品鉴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归纳锤炼演讲语言的方法;第四步,要求学生在三篇演讲词中选取喜欢的段落或从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演讲词进行演讲练习,把握好演讲的语气、节奏和情绪,达到熟练演讲的程度;第五步,组织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试演讲,要求其他学生做好评价工作,鼓励他们提出个人看法,一一分析各参与者演讲过程有特点的地方和有问题的地方;第六步,教师总结演讲词相关知识与学生的演讲活动。
此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活动内容比较丰富,课堂氛围相对活跃,学生参与了群文阅读的全过程,完成了阅读、思考、交流、演讲等学习活动。经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他们不仅学习了演讲词,还锻炼了演讲能力,为后续举办演讲比赛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