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 洪贵兴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理念深入教师思想领域,广大教育者愈发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初中数学教学相较于小学数学知识面更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到知识的探究当中,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开展高质高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综合、全面、协调发展。基于此,文章着重围绕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展开探讨,旨在使初中数学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推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3-0077-05
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创新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反思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全面协调发展。为着力实现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富有亮点和新意,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发挥好教师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活动当中,保障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其一,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和完善。存在部分教师固守传统观念,不注重自我教育观念的更新。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弱化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未认识到数学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对数学教学的认知观念存在偏差。且自身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无法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案,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融入其中,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运用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导致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
其二,教学环节固定,教学方法的应用死板。教师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向学生高效地传输知识,往往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环节反复固定,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刻板思维,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状态不佳致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即使教师能够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应用形式不灵活使其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片面重视知识教育,容易使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阻碍学生的后续发展之路。
其三,无法及时发挥评价的功能。某些教师观念落后,始终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背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评价具有反馈、激励、诊断、调节的功能,教师无法在教学的始终对学生给予有效评价,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凸显的问题之一。
二、 新课改下改革与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思想文化的影响,教师对改革政策的推进负面情绪严重,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对新课改标准的理解片面且局限。一成不变的授课内容和过程,再加上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如果不能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动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使用多种方法手段能够将冰冷的公式生动化,将呆板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对相关概念及其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原理、计算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而言较为复杂抽象,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理论知识储备量设计适宜的授课内容,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增添课堂的新颖度,将知识点动态、宏观、立体化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得到极大满足,利于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方法,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路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传统教育模式下过度强调成绩使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更加强调学生自然发展,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抽象知识的体会,使其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学习当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进而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后续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安排,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利于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凸显,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 新课标背景下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原则要点
(一)以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要切实体现出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要丰富教学内容,适时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增添教学亮点,使教学活动富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初中数学教学相较于小学阶段而言应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有所侧重地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教学活动。
(二)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既有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引导。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学情分析,了解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掌握更高层次的数学新知识,进行以旧带新的数学知识学习,深层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实践性原则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双向、交互的作用。因此,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应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平衡好“讲解”与“练习”的关系,帮助学生突破自主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通过练习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意识。
(四)评价性原则
有效性评价具有导向、诊断、反馈和激励的作用,教师过度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会阻碍学生自然协调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更加重视如何妥善运用评价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坚持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遵循评价性原则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切实践行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育人目标。
四、 新课改下改革与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学生实际,突出以生为本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认知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更好地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多给予学生关爱与赞赏,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与此同时,为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入,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职业角色及教育行为,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会换位思考,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在于组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探究、搭建展示平台等方面,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当中,为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此外,教师为保证教学方法实施的针对性,也需要做好师生之间思维的对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的困境,有选择性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案导学,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与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知识,从而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丰富自身知识建构。而预习环节长期以来一直被数学教师淡化甚至忽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在预习环节笼统地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相关内容;二是在预习环节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不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预习效果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任务单,让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单发挥其主动性落实预习工作。在预习中设计任务单,可以使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预习产生引导作用。在预习该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单的引导既能够对以往所学有关知识进行回顾和丰富,又能够初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查询相关网络资源材料等,初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预习中遇到自主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与同伴进行交流探究,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如此一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尽可能设计出完善可行的教学活动。这样,无论是预习环节还是教学环节,都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更加显著的成长发展。
(三)增强直观性,合理创设情境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开始部分的重要组成,有效的课程导入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好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缺失导入环节的数学教学活动容易加大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尤其对思维能力有待发展的初中生而言易使其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教学节奏混乱,不利于学生吸收、掌握数学知识。在导入环节,教师落实情境教学法合理创设情境能够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初中生在此年龄阶段认知结构存在局限性,教师应注意语言的恰当使用,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借助大屏幕为学生呈现相关视频资料实现新课导入,同时提出问题发挥其驱动作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观看视频并进行仔细思考,如“勾股定理是由谁发现的?”“勾股定理的别称有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如此一来,以学生喜爱且容易接受的方法创设情境实现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为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善用提问技巧,增强师生互动
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互动环节必不可少,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产生交互关系的有效形式,运用课堂提问技巧实现师生互动,对合力构建互动生成式教学课堂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当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合理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问题、适时提出问题,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课堂提问技巧,完善教学方案,推进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展开,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引出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使其全身心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当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采取激励策略,如一个赞同的眼神、表扬的手势、鼓励的话语等,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感,践行新课改的要求。由此,教师善用提问技巧利于增强师生互动,搭建展示平台,增强其获得感,延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保障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教学《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如:“大家在平时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你知道球在运行过程中呈什么曲线吗?”“你能根据所学计算出球在最高点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吗?”随后引出相关题目,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效设问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构建“自主、开放、探究式”课堂。
(五)运用游戏教学法,拓展学生思维
新课改下,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寓教于乐”,即将数学游戏引入教学活动当中的新思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开展数学游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夯实和应用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基于初中生在这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数学游戏,运用游戏教学法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其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增质提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数学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采取学生能够理解且感兴趣的方法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数学学科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在讲解环节过后可适时组织开展“击鼓传花”的游戏,即教师说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题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计算,轮流依次回答一道题目,每一列学生为一组,说对积一分,说错不得分,比一比哪组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掌握的效果最好,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由此,该数学游戏的开展能够保障教学活动实施的全体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该游戏归纳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简便计算方法,使数学思想渗透其中,更好地达成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