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方法探究

作者: 张安军

作者简介:张安军(1984~),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摘 要:初中生心理活动较为丰富,也喜欢接触新鲜有趣的事物,而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创设出不同的学习场景,促使学生在熟悉或者是未接触过的有趣场景中探究知识,满足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0-0150-05

新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思维,学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鉴于此,文章基于体验式教学思维,并结合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环节,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工作。

一、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可以参与进活动之中,体验活动之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教育意义。其中,从体验式教学角度,教师会想方设法地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此就会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投入其中,感知活动之中的趣味。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优化学习环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思维,组织与开展多元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利于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互动中。首先,在体验式教学氛围影响下,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组织体验教学活动,为活动增添色彩,优化现有学习探讨环境,这些都是能够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过程,使得原本枯燥的学习环境变得活跃起来。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有必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思维,丰富学习环境,尽可能营造一种知识互动场景,促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进而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也是一次更新教学理念的实践。在有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习惯于直接灌输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这使课程教学枯燥乏味,无法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当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理念,经过对比,就会从传统的教学思路中走出来,迎接新的教学挑战。如教师会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思维,组织各种体验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会得到推广,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注点

(一)学会关注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想要实现课程教学的体验式突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所需,了解学生的兴趣,且根据学情,合理设计体验式学习活动,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参与体验式活动、感知活动。因此,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活动时间,与学生展开自由与自主的互动,及时获知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如一些学生喜欢读书、一些学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出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感受。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兴趣角度出发,与学生展开真实的交流与沟通,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学会关注学生的能力

在一个班级之中,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不均衡的,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强,有些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从层次化角度,设计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即有一种层次递进性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感知能力才会有起伏、才会有波动、才会更能有效地投入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中。此时,教师需要利用好自己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以真实感知学生所需的教学活动机会,取得学生的信任,进而让学生将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表达出来,最终根据学生的实际所需做好课程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三)学会关注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问题,设计趣味的问题体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有序参与问题的探究,由此给予学生好的学习感受,促使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问答。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与互动,且解答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独立解答问题,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逐渐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之中,最终爱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尽可能在课余时间从多个渠道收集学生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单调的文字内容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课程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目的。其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使其更能融入课程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一些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的生活例子,以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此时,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弄清此次课题教学的核心与重点,尽可能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可以先从基本情境创设开始,即从课前情境导入开始,以一种生活化的口吻,与学生展开交流与互动,尽可能营造一个关于生活的情境探究氛围,让学生联系知识思考生活问题,从而真正促使学生能够走进良好的学习互动情境之中。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增强生命的韧性”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情境,以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乐趣。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学生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引入课内。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增强生命的韧性”内容,从课前情境导入开始,以什么是生命为话题,与学生展开自由与自主的学习交流与互动,促使学生走进道德与法治交流情境之中。此时,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以下情境对话:

老师:请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问题?

学生: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老师: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努力生活,也曾遇到困难。比如,一些身患绝症的人,他们在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且时刻想着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快乐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对这些人,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敬佩他们,且也要积极学习他们身上的生命韧性。那么同学们,你们会努力生活吗?会因为一些挫折而放弃自己吗?

根据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思路,利用好课前情境导入环节,与学生展开相关对话的互动与探讨,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因为这一话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必然联系,所以教师将相关探讨话题引入课堂,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代入感,并且根据这些话题内容展开互动与交流。

就如上述的这些情境对话,学生很容易被带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而当学生产生良好的情境感知能力之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展开多元的情境互动,就上述的话题内容展开后续的拓展性交流与互动,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的互动探讨热情,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道德与法治情境,产生良好的学习与探究欲望,这也是体现了课堂情境导入的作用。

其次,给予学生发言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一说遇到这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应该怎样去面对和处理,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新课情境当中。比如,根据每位学生想要说出以及表达出的实际想法,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自主时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出来,让其他同学也能看一看、了解相关的情况,从而促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一些好的生活意见与想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时,教师可以给予班级学生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上述的话题内容展开情境对话,使得学生能够走进情境,在情境之中真正感知话题传递出来的生命真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与表达欲望,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最终让学生真正快速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

最后,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新课“增强生命的韧性”,促使教学得到有效衔接,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步导入关于生命韧性的案例,包括案例的图片、视频等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感知图片与视频背后蕴含的实际情感与道理。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体现生命顽强的好人好事,以这些好人好事结合上述情境交流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情境对话交流,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且懂得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会将相关的视频内容以及图片参考素材以直观的形式,且在课前导入的时机引入,使学生被其中的内容所感染,进而产生自由表达想法的欲望。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以促使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且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使其真正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其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入体验式教学思维,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知识探究的乐趣,进而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满足学生知识探究欲望的同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相互合作,以实现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创设一个有趣且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需要教师自我做好课程内容的一些合作话题设计,如可以设计一个适合3~4名学生的合作互动话题,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且互相交流,使得学生产生良好的互相学习体验,进而在互动体验之中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此时,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合作话题出发,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交流,让学生可以根据有关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深化相关的合作话题,让学生逐渐产生良好的学习与参与欲望。在合作中,教师需要选择一名小组长,由组长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尽可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引导帮助,促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引导。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课时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知道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道理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所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性的课程学习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共同分析问题背后涉及的课程知识点。比如,以“宪法规定知多少”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宪法是如何确认的?宪法中如何规定公民的权利?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体现在哪里?”此时,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互为一组,在主题引导下展开相关问题的合作探究,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与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10~15分钟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将自己对宪法的理解与认知展开互动讨论,从而尽可能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其他同学,进而使得每位同学都能获取好的学习想法与意见,最终在相互学习之中实现共同成长。

以分析“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例,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实际想法,而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想法与意见,都应该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出内在的想法。此时,小组内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享受到的公民基本权利,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展开合作学习互动,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义务教育方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谈一谈自己生活中享受到了哪些权利。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自由交流,将自己内在的想法表达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良好的学习互动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