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
作者: 吴琰芳作者简介:吴琰芳(1982~),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倡导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关注“心理问题”,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积极力量”。初中时期是学生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初中生没有获得心理品质方面的正确引导,那么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塑造强大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4-0006-05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家长以及学校等多方面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还停留在“有心理问题后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这一层面,这种认知显然是非常消极的。当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问题行为,那么就说明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已经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学生在心理问题产生苗头的那一刻,就得到了正面的心理引导,那么他们不良的心理情绪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消失殆尽,当然也就不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重新对心理学做了新的诠释,给传统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积极心理学从研究学生的积极因素入手,旨在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旨在用一种更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潜能、勇气、品质、动机、期望和能力等。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从而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走出困境,并让心理健康的学生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
一、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经过多年总结和调查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正义、仁慈与爱、修养与节制以及心灵的超越”等六大美德和“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友善”等24项积极心理品质。
(一)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积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并使之得到正确地运用,从而预防和制止其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努力、勤奋、坚持、有理想、有目标,心理咨询师要引导这类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引导学生发展至少一项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他们勇敢、有责任、动手能力强,心理咨询师要引导这类学生明确自身作为学校学生的责任,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引导学生自主规范自身的行为,积极发扬自身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成长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学生,他们自信、善良,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传递温暖与美好,引导学生积极回馈家人的关爱,积极发展自身多方面的能力;成长于不良家庭氛围的学生,他们的生存能力非常强,且有较好的观察力与洞察力,心理咨询师要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潜力,引导学生理解、体谅家人,并从自身做出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无论是成长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学生还是成长于不良家庭氛围的学生。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进行积极的归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方法策略。
例如某人在沙漠中行走,不小心把水洒了,原本一瓶水只剩下了半瓶。有人会因为洒掉了半瓶水而惋惜、痛心,但是也有人会因为还剩下半瓶水而心生欣喜。积极心理学提倡后者的思维观点,既然水洒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以改变的事实,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剩下的半瓶水。类似的故事案例还有另外一个:卖陶瓷壶的人半路上打碎了一个陶瓷壶,卖家没有停留半刻,继续向前赶路,有同路人心生惋惜,说陶瓷壶打碎了太可惜了,但是卖家却说如果我只是惋惜那碎掉的一个陶瓷壶,那么就有可能将剩余的陶瓷壶置于危险的境地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积极的一面。如学生因为忙于学习而减少了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间,但是因为努力而获得了成绩方面的提升,这就是这件事的积极意义。即学生们要学会对问题进行积极的归因,要善于发现问题中积极的一面,从而使消极的问题向积极方面转化。
二、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健康成长方面的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理咨询师会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分析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会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领导力。如某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身上的优点,引导学生真诚地赞赏小伙伴的优点,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帮助小伙伴。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与小伙伴交往时,那么就会收获积极的回馈,进而就会逐步改善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如某学生经常性地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现实世界提不起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展一项兴趣爱好,具体可以是体育运动类的兴趣爱好,可以是唱歌、绘画、舞蹈、乐器等文艺类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传统的书写、剪纸等兴趣爱好。当学生们对真实生活中的某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咨询师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表达出自己的正面期望,会多次肯定学生的优点,那么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品质,进而就会开发出自身的潜能。如当学生有厌学情绪时,心理咨询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任何人都会偶尔表现出消极的厌学情绪,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某一段时间内没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时,可以给自己放一个小假,休息两三天后,积极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状态,从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入手,逐步感知学习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那么学生就会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逐步接受自己不良的学习状态,积极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
(三)有助于及时矫正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
传统心理引导几乎都是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后,对其进行心理和情绪方面的疏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咨询师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积极之处,会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并会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那么当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可以向信任的同学倾诉,可以通过兴趣活动来转移自身的注意力,也可以与家人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进而就能在短时间内化解不良的情绪,将潜在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当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其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学习、生活甚至今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感受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三、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运用
(一)以课程为载体,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下,大多数学校都专门设计了心理课程,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课堂是学生学习心理学内容、发掘自身优点的重要场所,高质量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心理学定律,进而能引导学生在心理学的帮助下走向幸福的彼岸。因此学校负责心理引导的心理咨询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坚信定律、期望定律、吸引定律、累积定律、需求定律”等内容,并详细介绍各个心理定律的具体含义,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积极、自信、向上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坚信定律”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案例。罗斯福在竞选总统之前被告知患上了“腿部麻痹症”,医生表示他很可能丧失行走能力。然而罗斯福并没有被医生的话吓倒,反而表示“我还要走路,我还要走进白宫”。罗斯福坚信自己可以战胜疾病和困难,后来的事实也如罗斯福所期望的一样。试想,如果罗斯福听到医生的判断后,一蹶不振,那么世人也不会认识这位伟大的总统。类似的人物还有足球明星梅西,他曾患有侏儒症,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更加坚定了踢足球的信念。当学生们了解到伟大人物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后,内心肯定会受到启发与影响,进而就会逐步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展开积极的心理引导。具体可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或者是“培养学习兴趣”等为主题展开心理引导。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为例,初中生相对小学生而言,更具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在生活作息、审美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等方面,会与父母产生分歧。如果学生与父母的情绪都比较激动,那么就容易产生争吵,进而就会影响亲子关系。心理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分歧的根源入手,引导学生明白,即便是亲子之间产生了分歧,但是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都是善意的。当学生们理解了父母的善意,那么他们在与父母沟通时就会少一些情绪,多一些温暖。当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他们也会放下焦虑,亲子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挖掘学生潜力
积极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旨在挖掘学生的正面潜力。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且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与成长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于学习方面。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学生坚信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坚信日积月累的力量,引导学生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尤其是班级中的学困生,心理咨询师要鼓励他们从基础习题入手,坚持进行预习、练习与积累,那么就会有较大的进步。当学生们坚信自己会取得进步时,他们就会在学习探究活动中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而就会逐步感受到学习探究的快乐与成就感。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日常沟通交流中,心理咨询师要积极表扬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点,如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重他人等。当心理咨询师重复肯定学生的良好行为时,学生就会在与他人的相处中积极践行真诚、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重他人等良好品德,进而就会与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学生们逐步形成了与他人构建和谐关系的磁场,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即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学生都要发现问题中积极的一面,都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处理各种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学习与生活的正循环。当学生制订好了课外阅读目标计划时,就要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并要时刻督促自己,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坚持的力量,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鼓励学生们大胆走进心理咨询室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只有在心理层面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会走进心理咨询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改善和发展所有学生,是要引导所有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和美德,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地走进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因此,心理咨询师可以与学生约定,周一至周五的某一时间段内,班级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走进心理咨询室。
教师可以运用电子表格,简单记录学生进入心理咨询室的时间以及沟通交流的内容,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等。如某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自我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学生为此非常苦恼,甚至有自卑、抑郁等不良倾向。当心理咨询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可以从学习方法,合理期望以及注重学习过程等方面,引导学生正视能力、期望与过程方法等之间的关系。如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但是为人善良、勇敢,可是父母家长以及教师却经常性地批评他,他为此很苦恼。当心理咨询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同样要对学生展开系统性的教育引导,帮助他正确对待父母、家长的期许,积极与父母、家长进行沟通,表达出自己的理想目标,让父母、家长见证自己的小努力与小进步,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努力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