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的开展策略研究
作者: 陈素青作者简介:陈素青(1979~),女,汉族,福建南靖人,福建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靖圆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取信息设备,激发阅读兴趣;注重方法指导,提升阅读效率;开展读书活动,增强文化素养;注重以读促写,提升综合能力;关注故事情节,强化阅读体会;交流读书感悟,整合阅读技巧;设置考核机制,实现有效阅读;构建良好氛围,营造阅读环境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4-0024-05
要想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提升,单单对课内教材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注重课内外阅读的结合。通过对课外文章进行阅读与分析,有利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当今课外阅读教学,这种阅读模式是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制订相关的阅读计划,使其可以认认真真地完成一本书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 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原则
“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的同时,教师应当注重以下几点原则,加强有效阅读、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深入探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掌握适宜的阅读方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经验较少,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进行正确的阅读,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小学生来说,一整本书的内容较多,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阅读。教师应当注重选择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文章,进行有效阅读。要想通过阅读获得学习收获,教师就应当不断探究新的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吸收最大化。教师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
(二)开展针对性课程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切实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读书感悟进行讨论与分享。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当按照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挑选不同层次的图书材料,以此达成高效阅读的教学目的。
(三)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是一个自我感悟的过程,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时,教师应当注重挑选具有人性化的图书材料,强化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从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入手,挑选其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这样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此外,教师还应当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紧张、压抑气氛的产生,为学生的高质量阅读创造客观条件。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自身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二、 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意义
(一)吸收有益内容,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外阅读的书籍相较于课内阅读内容较为广泛,课外文章不受教学标准以及教育要求的约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性锻炼。课外阅读书籍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题材新颖,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贯彻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书籍内容,吸收其中的养分,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习惯模仿身边的事物。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促进其对语言表达、文笔书写能力的模仿,促进语文素养的显著提升。教师需要积极引进正确的阅读方式以及学习态度,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方式开展精读,保障对文章内容进行很好地吸收与应用,发展学生的语言天赋,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引发学生思考,全面提升思维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发独立思考与探究,进而获得全面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对一整本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以及细节描写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因此,通过培养自主阅读,并坚持对整本书进行阅读,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后续故事的发展产生好奇,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进行系统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分析、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
(三)拓宽认知范围,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阅读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学生针对各式各样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拓宽认知范围,使自身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得以提升。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书籍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认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培养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提高全面素养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多样的书籍,可以实现在家遨游世界的梦想。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读,可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策略
(一)采用信息设备,激发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较多,相较于课本上的课文篇幅较长,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周期一旦较长,学生很容易中途停止阅读,从而导致达不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激发阅读兴趣以及探索欲望。将枯燥乏味的阅读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想打造高质量的阅读课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开展精彩的阅读活动。教师在进行阅读体裁挑选时,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以及个性化需求进行综合性挑选。在开始正式阅读时,应当借助信息设备进行导读介绍,设置学习悬念,引发思考,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方式,播放有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相关影片,使学生可以对这一故事产生初步的认知。由于本节课程的题材为童话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以及丰富性,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整本故事进行详细的阅读,并提出教学问题:“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什么愿望?”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好地感受原作者表达手法的细腻以及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教师可以以擦燃火柴的次数作为教学节奏的节点,根据对一段又一段故事的分析,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并且在掌握基础的学习内容后,在课下针对整本书进行整体阅读,更好地感受这一故事的感人之处,使自身获得情感的升华,促进语文情感教育的更好落实。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升阅读效率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创新方法的创设。通过不断探究,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经验较少、缺乏知识基础,因此,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用心读或者不知道怎么读的情况。教师应当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细心发现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以及错误,及时进行纠正,注重正确教学方法的指导,促进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每天阅读的时间,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时。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快速进行一遍默读,然后说出作者都读过哪些书,获得了哪些阅读感受。通过对文章的默读,会发现作者将“书”看成长生果,一旦拿起书本就会废寝忘食。从童年时期开始不断地进行各类图书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及阅读技巧。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悟。教师在对这节课程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向书中的作者学习,并且组织学生针对文中作者提到的巴金先生的《家》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结合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读书经历,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会发现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需要对优秀作品不断进行模仿与借鉴。只有运用真情实感,才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注重优美句子的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控制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保障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督促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不断钻研,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
(三)开展读书活动,增强文化素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掌握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升素质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时,更好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强化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法活动,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图书种类的选择进行分析,挑选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自身全面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拓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显著提升。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应当注重介绍作者李白的相关内容。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白的诗词,教师可以组织对《唐诗三百首》整本书进行阅读。这本古诗集不仅收录了李白的故事,还可以对唐朝时期其他的诗人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古诗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唐诗背诵”的班集体活动。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固定,且学习能力均等。通过良性竞争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因,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通过自己背诵以及听他人背诵的方式,强化对古诗的记忆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促进阅读背诵能力的提升。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达到理论课程教学达不到的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教师在开展读书活动时,应当注重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通过对相关联知识的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以及文化素养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促进自身全面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以读促写,提升综合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有效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阅读、背诵、默写、写作部分的紧密结合。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语文教学问题,尤其是阅读与写作两部分内容,注重以读促写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觉积累、合理应用。在阅读各种各样书籍的同时,不断对优美句子、丰富词汇进行积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想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然后针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方式进行模仿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写作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时,教师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以“我最喜爱的玩具”为题,进行自主创作。由于本节课文是选取原文中的一段,并进行删改的,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竹节人》原书进行详细的阅读。基于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故事情节产生一定的认知,可以更加快速地投入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章语言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制作玩具、玩耍玩具的过程,向人们传递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并且通过作者的介绍,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章采取叙事的手法进行描述,语言简练、词汇丰富、情感饱满,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帮助作用。并且文章中提及多个多音字以及生字,如:“靡、豁、叉、卡、箍、绺、偃、眈、赫、悻”等。通过文章的阅读,可以增强认字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