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李涛

作者简介:李涛(1967~),男,汉族,贵州黔西人,贵州省黔西市红林彝族苗族乡红林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开展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益探索。文章首先对数学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概念、内涵进行阐述,随后分析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价值,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展开探讨,并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几条建议,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4-0047-05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各学科教师在提升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深度学习就是其中一种。所谓深度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全身心投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发展数学能力与思维。这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十分契合。

二、 数学核心素养概念阐述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包含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意识、空间观念等与数学相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目的在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实现课程育人价值。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形成良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升学时更快、更好地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及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进入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帮助儿童认识并理解数学学科本质,形成必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与习惯。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到儿童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性格特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要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促进学生系统化学习。

三、 深度学习的具体内涵

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通常被视为理解性学习,学习者在此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的学习内容通常是经过整合的知识,其学习过程通常是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将已掌握的知识迁移至新情境。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深度学习依托于学科核心内容来展开,教师通过设定学习主题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究,促使学生收获知识、体验成功,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其内涵可知,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焦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并把握数学核心知识,认识数学实质,以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明晰数学思维与方法,从而形成关键能力与品格。深度学习力图培养具有积极情感与态度,能够独立、合作、创造、批判地进行思考与探究的学习者。

学科核心内容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切入点,它通常是学科中的关键内容,具有链接其他知识、凸显学科重要思想与能力的作用。它一般是一个知识群。对小学数学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反映数学基本问题,并帮助学科内容与结构保持稳定的要素,一个核心内容知识群能够对数学学科中的诸多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与解释。具体而言,它包含数学符号、数学运算、数量关系、图形、数据收集与整理等。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较大的核心内容知识群还可以进行细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内容不论大小都能够反映数学基本特征,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可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完成核心内容的学习与探究。

四、 小学数学中深度学习的价值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能够有效改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形式、轻本质的现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在教学预设方面,深度学习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使学生在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开阔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施方式上,深度学习扭转了以往过于关注外在组织形式的局面,将多媒体、活动视为教学辅助手段,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着眼于数学本质,使数学教学有的放矢;在学习形式上,深度学习也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但是更加注重激活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同时,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方式。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思维训练为导向,采用可行的技术,通过设计问题、创建情境、提问、探究、反思等过程,使学生体验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认知全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二)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数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学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数学能力。显然,浅层学习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开展深度学习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思维层面,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它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一般而言,数学学科中的深度学习强调核心概念的理解、批判思考、合作学习、有效交流、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内容与探究过程中,深度学习都体现出由表及里的特征,最终触及数学本质,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对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有所把握,感受并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理解数学文化,从而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

五、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驱动力,这一驱动力既可以源自学生自身,同样可以来自外部干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果都会受学习动机的影响,从目前小学生的学习表现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的学习缺乏过程性目标。在小学阶段,多数学生会按照考试分数制定自身学习目标,“取得好成绩”是多数学生的共性目标,结果导向的目标会使学生养成只关注考试成绩而不重视学习过程的习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溜号、学习积极性低、交头接耳的现象,而临近阶段性检测或期中期末检测,便开始“临阵磨枪”。

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匮乏。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提出了用数学的眼光、思维和语言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简单来说,数学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认知和表达世界的方式。而数学异于常规表达方式的特征,会使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为主要思考和认知方式,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学习内容也相对枯燥。在长期的学习中,倘若学生遭遇了学习上的挫折,便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倘若教学方法无法展现数学的乐趣及魅力,学生的兴趣便会逐渐消磨殆尽。

第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当学生的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或学习效果不理想时,学生便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产生焦虑状态。学习自信的缺乏,会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趋向于被动,学习深度与课堂参与度处于较低水平。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成绩,或在阶段性的学习中达到了预期学习效果,学生的自信便会提高,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较高,展现出乐于思考和表达的学习状态。学习自信和学习情感并非固定的,会随着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和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而改变,但倘若教师不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恢复自信,很容易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断层,以至于难以跟上后续学习进度。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课堂、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驱动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潜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同样可通过三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的专注力较弱。一节数学课的时间通常在40~45分钟,而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外界与课堂内部事物的变化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自控力不强,极容易在课堂中出现溜号走神的现象。事实也正是如此,多数学生在课堂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溜号现象,注意力相对分散,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在课堂前20分钟保持集中,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通常会进行干预,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课堂中。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往往并未满足,学习深度严重不足。

第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如前文所述,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其表达方式较为抽象,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无法透过数学现象迁移到生活实际,更难以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不足,便不能独立完成知识建构,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就题解题”“人云亦云”的现象。具体而言,小学数学中会学习不同数的运算法则,例如分数、小数和整数。从运算规律来看,不同类型的数运算规律相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往往并不能将运算规律举一反三,只能重新进行运算规律学习,知识结构呈现出相对孤立的状态。

第三,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不足。小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通常情况下,学生认为只要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并按时完成作业,便完成了全部的学习活动,学生并不会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即便学生产生了自我反思的意识,但无法在反思中找出问题,反思的收获和效果有限,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

(三)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核心素养视域来看,学生的学习体验会影响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的学习体验现状进行分析,同样可通过三方面进行:

第一,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较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偏向于单向传授,即便多数教师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入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有所提高,但并未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多数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操作课堂活动的机会,课堂参与感较弱。

第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在现行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创新了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但多数学生在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时,明显缺乏深入参与的意识,在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得出答案后便开始逗趣打闹,交流彼此感兴趣的事物,并未对知识的规律和本质进行探究,课堂表现较为散漫。

第三,学生不愿个性表达。学生的个性表达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关键途径,同样是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但多数学生不愿在课堂中进行个性表达,部分学生害怕表达错误引来教师的批评,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主动进行个性表达是一种“不合群”的行为,无论是出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多数学生的个性表达意愿不高,除教师点名外几乎不会在课堂中发言。

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将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影像等形式为学生直观呈现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深度钻研,探究问题本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法上进行创新,追随时代趋势,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图案,如花园旁的篱笆、校门口的栅栏等。使学生迅速融入问题情境,明确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教师可带领学生运用转化法计算图形面积。在此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可展示两组绘制于方格中的多边形图案,设置探究问题:图中每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如何比较的。多媒体呈现图片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且能够放大图片细节,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根据简单图形的剪切平移,学生能够迅速得出图形面积相等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图形的剪切和平移进行想象,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几何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展示出平行四边形在方格中的位置,以虚线标出剪切并平移的三角形,运用多媒体呈现图形变化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逐步深入问题研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