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融合

作者: 陈宝珍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实用性、理解性很强的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现实生活是所有数学知识的来源基础,也是学科知识的应用所在,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改造客观世界。基于此,文章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学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数学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现实意义,旨在探究如何加快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并深化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科;社会实践;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1-0075-05

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学科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重点关注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人才。现代化教学以学科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以培养优秀人才为最终目的,致力于创建具有现代化特征和高效性、全面性、科学性特点的新型教育模式。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快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科的现实意义,凸显数学学科的实践特征。在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强其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足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现代化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小学数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改革进程。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足是一些小学存在的问题。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习惯以自己为教学的中心,而对学生的心理有所忽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够集中、精力不够充沛、学习状态不够良好。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节奏教学,学生的小动作五花八门,或窃窃私语,或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的状态,任其自由发展,那么难免会对整体教学造成影响。一方面,学习状态不佳的学生在教师的忽视和“放任”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教师注意不到自己的小动作,甚至沾沾自喜。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难免对数学学科丧失兴趣,甚至将数学课程作为“放松”和“休息”课。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一些天性还未完全消退,喜欢新鲜事物和具有刺激性、挑战性的举动,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一些认真听讲、学习状态良好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可能被“带偏”,跟随周围同学的“放任”步伐,逐渐失去原来的认真态度,丧失课程兴趣。

(二)教学思想落后

现阶段,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层次,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了解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在教学理念上还处于“学科独立”阶段,对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不够重视、了解。教师普遍认为,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备课方案,彼此相互独立。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后,学科之间的界限有所弱化,教学重心从原来的“学科成绩”逐渐向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偏移。现代化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勇敢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教师需要将数学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成绩至上”理念严重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有的学校走入了误区,将学科教学和学生成长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特定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但是,结合现实来看,成绩对学生而言真的特别重要吗?不可否认,成绩可以反映学生一段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教师和家长需要明确,成绩不是全部,无法完全彰显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个性品质、道德素养、心理、思维模式、思考能力、实践水平等,综合考量才是彰显学生成长状态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成绩,将成绩与学生的能力完全绑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对一些先天反应慢、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来说,成绩的大山被家长和教师压在肩头,无论学生怎样努力,都无法与天分高、思维强的学生相比。久而久之,看着身边的同学因为成绩好被教师表扬、鼓励,这些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心理,或消极、或失望、或丧失学习的信心、或对人生产生怀疑,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一些学生天生好动、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水平高,擅长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学习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成绩为最终评价目标,一味地重视理论讲解和题海练习,忽视了学科的实践教学,导致这些学生一直沉溺于理论之海,难以得到片刻的“喘息”。在“不合胃口”的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成绩难以提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和抵抗心理。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的实际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实践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学科单一教学思维,将实践课程与理论教育充分融合,借助多种新奇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刺激教学。在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鲜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动力。

(二)增强综合实力

社会实践与数学课程的融合,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学生展开能力锻炼,或锻炼自主能力,或增强思维创新能力,或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或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数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理论教学,而且可以借助实践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锻炼其综合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三)深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接受、理解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可以深化教育的现实意义,体现现代化教育的显著特征,打破“表面化”教学,增强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一)突出数学特点,促进实践融合

现代化教育要求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融合,不能彼此独立、单一教学。要促进数学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就要在保证数学特性的基础上完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现阶段,独立的学科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建立系统的学科教育、促进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意,教学融合要有度,不能因小失大、使学科失去原有的特性,导致教学本末倒置、张冠李戴。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坚定数学特色,凸显数字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与实践课程融合时,教师要将数学特点带入其中,以鲜明的数学魅力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实践探究的欲望。

数学课程应该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在保持数学特点的前提下,促进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数学实践课程强调灵活性、自由性和创新性,教师需要严格把握这些特点,以数学学科的独有魅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欲望和实践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出数学课程的灵活性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动手实践、小组探究等。例如,在学习“刻度尺测量”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教学模型或者寻找班级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动手测定相关数据。在测定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差别和换算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单位描述同一物体,例如课桌高为100厘米,同时也是1米、食指长为5厘米,同时也是50毫米。通过数学与实践的融合,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各种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数学思维观察、接触和感知事物,自发地将数学理论与现实相连、与实际生活相连,不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亲身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发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乐趣。

(二)从实践出发,激活学科兴趣

自教育现代化工作开展以来,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教学。兴趣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促进课程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促进作用。为了实现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更加贴近学生心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激活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实践课程的活跃性。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爱好,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探究中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的探究行为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数学实践课堂上加入多种元素刺激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加入游戏元素,采用游戏式教学,将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完美融合。在学习“认识人民币”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建一个“小型文具超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人民币的面值和购买力,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是超市商家方,一组是顾客购买方。“商家”需要根据不同文具的实际价值进行定价、标价,“顾客”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金数量选择购买文具。两个大组内部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铅笔摊位”“橡皮摊位”“笔记本摊位”“文具盒买家”“卷笔刀买家”“课本资料买家”等。在“文具超市”里,“商家”可以展示自己商品的优势,“卖家”可以讨论自己的文具需求,各抒己见、尽情沟通。在“文具超市”游戏中,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购买力和文具的市场价格,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实践的形式,教师可以用“游戏”元素刺激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深化数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

(三)转变教学观念,渗透实践观念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数学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探究课程,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某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和生活中累积的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互助或者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从发现、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数学实践课程对学生逻辑水平、抽象思维、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数学问题的实践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得以在数学“模板”的指引下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努力渗透实践观念,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验设计数学课程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实现数学理论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合作式实践探究活动,提前安排几个不同的探究问题,如“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对称”“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对称图形”“图形平移前后有什么变化”“旋转图形共有的特征”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探究,每个人负责一个问题,得出结论后,所有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和找到的相关信息分享给自己的同小组成员,共同形成一个大课堂——“图形的运动”。在合作式的实践探究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努力和思考下,通过不断地查询资料获得最终结论,找到数学的意义和知识的价值,从而获得实践的乐趣和满足感,有效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全程参与,在手、脑、口并用中完成实践探究,促进了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为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学科知识基础以及素质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